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終于結束,每每回想起曾經面對的一份份“觸摸”和“感知”,不由得感慨出卷者的用心:煞費苦心地讓每一位考生“回首往事”,希望考生透過都市、鄉(xiāng)村的空間描繪,從橫向或縱向感受和思考社會、人生和歷史,展現生活的真實面貌。應該說,這為考生提供了一次不錯的梳理生活的機會;然而,當考生初步“觸摸”到真實生活的門把時,卻怎么也找不著進入的鑰匙。于是,上躥下跳者有之,徘徊彷徨者有之,急急破門者更為之不少。本文以考場作文為例來談談考生在思維、內容、語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關于作文題目
今年的浙江作文命題明顯淡化了審題。都市和鄉(xiāng)村是每一個人的生存空間,我們每時每刻都觸摸著它,感受著它。從內容上說,這充分體現了高考的出卷精神——“讓大家有話可說”。并且,鄉(xiāng)村還可以寬泛地理解成“自然山水”,比如有一位考生寫的就是“天臺山之游”的感受。
所以,只要能夠對自己所在的都市或者鄉(xiāng)村進行一番記敘或議論,或用敘議結合的方法來展現自己對都市或鄉(xiāng)村的
一些感受和思考,就算是一篇切題的考場作文。
二、三類問題
本次作文考生多寫記敘文,議論文較少見。考生的謀篇布局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以都市或鄉(xiāng)村的人文特點為綱,穿插都市或鄉(xiāng)村的細節(jié)片段;二是從描寫都市或鄉(xiāng)村生活的一件事情或某個人物入手,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地展現空間文化特征。從閱卷情況來看,問題主要有三類:
1.平面化
平面化指的是考生的思維片面、單一,缺乏辯證的、立體的思考。面對都市和鄉(xiāng)村這兩個生存空間,輕易地扣上各自的帽子。鄉(xiāng)村永遠是“淳樸”“寧靜”“平凡”的脈脈溫情,都市則常常是“競爭殘酷”“冷漠”“自私”的猙獰面目。
客觀地看,都市文化和鄉(xiāng)村文化的確有著各自的特征,因為這里面積淀并延續(xù)了大量的歷史話語,以眾多事實為依據。只是,今夕是何夕呢?永遠的“桃花源”在哪兒呢?城市里匍匐的都是“變形蟲”嗎?現實的復雜和多變,遠遠超出了歷史的預料。就如都市,現實中喧嘩浮躁與寧靜淡泊并存,狹隘自私與真誠坦率交織,繁華顯赫與平凡普通同在……這是一個復雜的集合空間,都市人的心靈分分秒秒都激蕩著多重感受。
以鄉(xiāng)村為例,從時間的縱向維度來觀照,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催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既有樸素、純樸、安寧的一面,也有狹隘、自私、短淺的一面。這些在鄉(xiāng)村空間里不斷變化的生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等待著我們的召喚,套用一句老話——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受,而是缺少一雙能夠發(fā)現“感受”的眼睛。
當然,仍然有不少考生用他們大氣的文字獲得了閱卷者的青睞:
(1)觸摸都市,都市無法觸摸。都市是一個散發(fā)著眩目迷人光彩卻滾燙的火球,在眾人遠觀的目光下變幻著自己的光與影,任何人想讓它停止或是在上面尋覓自己回憶中的一個碎片,也許終究會是徒勞。一個朋友最近憤憤不平地提起,他在鄉(xiāng)下老家的一間平房被拆除了,連同平房所在的地皮將作為開發(fā)區(qū),“那里還是我出生的地方呢。”他說。我對他笑笑,讓他不必介懷,在經濟發(fā)展和時代行進中,無法阻止這樣的事發(fā)生,但只要擁有美好的回憶,作為人生路上的驛站和安慰,那便足夠了。
(2)我所熟悉的城市,是一個坐在火車上呼嘯而過的城市。生活敲著急促激昂的鼓點,每天的日子都是快餐式、快節(jié)奏的,這里不容許自由和散漫,也不準許駐足停留,貪戀沿途風景。因為每天的生活都已有了精準的安排。我們是踩著每一個鼓點,和著節(jié)拍,飛速前進的。
少了些許閑情逸致,卻多了些積極進取,在這里,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時不我待。雖缺少詩情畫意、引酒邀月的生活,可是回首望去,卻能感到生命的每一刻都充實而有分量。
每個人都生存在都市或鄉(xiāng)村中,被各種情感的湍流沖擊著,所以,無論是美好還是丑陋,都是空間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筆端搖曳出的“童心”。
2.空洞化
請看下面兩個考場作文的選段:
(1)都市是蒼白的。都市的繁華使都市蒼白。都市似乎找不到一絲寧靜,從繁華到蒼白,就只剩下可悲了。越來越多的都市人為尋找那一抹蒼白而遠走他鄉(xiāng),離開都市。都市的壓抑讓人喘不過氣來了。不能承受太多壓力的人們越來越多,難道就這樣讓都市蒼白下去嗎?
(2)鄉(xiāng)村生活是一種超脫拘束的文化,它可以洗滌你的心靈,凈化你的思想。鄉(xiāng)村中人只剩下關愛和歡樂。然而這不是生活的本質嗎?
人活一世,難道是為了錢?我想并不是!錢只是你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生來就是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快樂和周圍的快樂而活。有人為你生,有人為你死,有人為你而快樂,有人為你而悲傷。人生在世,難免遭遇酸甜苦辣,重要的是不放棄。
感受鄉(xiāng)村讓你領略了如何去生活,生活的真諦遍布鄉(xiāng)村的角角落落,它讓我們明白了關愛的重要,讓我們了解了鄰里的意義,讓我們仿佛時光倒退,回到了孩提時代。
前者寫都市的蒼白,顯而易見,文字始終漂浮在“蒼白”“可悲”“壓抑”的表面。那么,如果要表現“蒼白”,該怎么去寫?首先要明確文中“蒼白”的內涵。“蒼白”實指一種色調,它與“多彩”相區(qū)別;選段涉及的是“蒼白”的虛指,考生想要表現繁華忙碌的都市生活使人們呈現緊張、壓抑、迷茫和空虛的精神狀態(tài),這些精神層面的描述完全可以通過一些來自生活的真實可感的事例來表現,比如現實社會中心理疾患案例的急劇增加、人們工作之余的無所適從等。所以,聯系具體的生活現實,舉出一些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事情,化虛為實,虛實結合,才可使文章言之有物。
3.粗糙化
粗糙化表現為情感的粗糙、思維的粗糙和語言的粗糙。無法在考場上調動平時的情感體驗、文字幼稚和矯情可以視為情感的粗糙。對人事的看法單一、浮于表面體現的是思維的粗糙。語言的粗糙涉及的是語句、表達方式、修辭等多方面的問題。簡而言之,情感和思維是內容,語言是形式。如果說情感的豐富性和思維的縝密度決定了文章的立意高下,那么,語言則承擔了如何更有效地表現主旨的重任。
先看《釣龍蝦》的選段: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和幾個好朋友出去釣龍蝦。那時候,一塊塊田地間有條小溝,里面有許多龍蝦,我們幾個總是在放假時去釣龍蝦。我們拿著竹竿、桶子、網和誘餌,一起“出征”。
其實龍蝦是很好釣的,在釣竿上綁上誘餌,放進溝里,沒過多少時間就有龍蝦上鉤。那時的龍蝦很多,有時甚至有兩三個龍蝦同時上鉤,甭提多高興了。每出征一次,就能帶回許多“戰(zhàn)利品”。
再讀《插秧苗》選段:
我風風火火地卷起褲腳,兩腳往田間這么一站,這氣勢還真像那么回事。老媽在我前面彎腰速戰(zhàn),我跟在后面也不敢馬虎。盡管深一腳淺一腳很是難受,盡管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淌,盡管腰彎得直不起來,盡管兩只手有點不聽使喚,我還是不斷地告誡自己:不能停了,別讓老媽給看扁了。我緊緊地跟在老媽的后頭,田間只有“刷刷”的插秧聲和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滴答聲,一行行整齊的秧苗被我們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
天空驟然變化,連老天也不忘湊一湊熱鬧,豆大的雨點打在脖子上、頭上和臉上,這時,我們再也顧不了這么多了,冒著風雨繼續(xù)前進。雖然田間大雨不斷,但我們的笑聲不斷,劃破了天際,穿向了更高更遠處。
夜幕降臨,望著一株株挺拔的小秧苗,我感到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悅,原來付出后的收獲是如此妙不可言!
相形之下,后者比前者更好地表達了意圖。前者表述粗糙,語言單調。后者運用了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方法,較為細致妥帖地描繪了插秧苗的艱辛和快樂,讀來自然生動。
從考場作文來看,每一位考生并不缺乏作文素材,而是缺少一雙善于觀察的“巧眼”,一顆勤于思考的“巧心”,一雙樂于書寫的“巧手”。反思我們的寫作訓練,真應該多寫些活潑的、能夠作為生命底色的文字。在對生活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調用多種寫作手法,進一步深化、細化寫作對象,循序漸進地錘煉自己的言語能力,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只要平時去觀察了、思考了、積累了,何愁難成“巧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