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系列事件讓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報紙上有關報道層出不窮,時而讓人義憤填膺,時而讓人熱血沸騰。翻開4月20日的《中國青年報》,驀然見到這樣一個題目:“留學生:遠離祖國的五星紅旗”。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怪了怪了,竟然鼓動留學生遠離祖國的五星紅旗,這還了得?讀完全文,恍然大悟,原來文章寫的是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的各種反對藏獨、支持奧運的愛國行為,文章最后一段寫道:“親愛的留學生朋友,我年輕的兄弟,你們讓祖國驕傲、讓親人放心。因為你們就是遠離祖國的五星紅旗。”原來,該文把留學生比為遠離祖國的五星紅旗,認為他們的行為如同五星紅旗一樣彰顯了祖國的尊嚴。
不難看出,該文標題有明顯的歧義,如果從“遠離”之后斷開,則冒號后是一個動賓結構,而且是一個鼓動性號召性極強的祈使句,那么前面的“留學生”則是鼓動、號召的對象;如果從“祖國的”后面斷開,則冒號后是一個定中結構,那么“留學生”和“遠離祖國的五星紅旗”之間可以加上“是”“如同”“好像”“相當于”等詞語以完足語義。
那么讀者一般會怎樣理解呢?筆者在蘇州大學的一次全校公選課上做了一次調查(之所以選擇全校公選課,是因為可以盡可能涉及各個專業的學生),竟有75%的學生在第一印象里把這個題目從“遠離”后面斷開。
既然這個句子有兩種斷句方法,從理論上講,在讀者的第一印象里每種斷句的可能性應該各占百分之五十,但為何絕大部分讀者都傾向于把該標題的后半部分斷成動賓結構而不是偏正結構呢?這可以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來解釋。因題目中有一“的”字,“的”字最典型的用法是用在定中結構之間表示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關系,所以讀者在解碼的過程中首先面臨著確定“五星紅旗”的定語是什么的問題。從語義的相關度來看,“祖國”與“五星紅旗”的相關度遠遠大于“遠離祖國”與“五星紅旗”的相關度。也就是說,表示領屬關系的“祖國的五星紅旗”是一種強勢搭配,而“遠離祖國”說明“五星紅旗”的方位,在這里不是強勢搭配,所以人們更傾向于把“祖國的五星紅旗”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象圖式來認知。在此基礎上把“祖國的五星紅旗”看成“遠離”的賓語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再看題目中的“遠離”,能自主發出離開這個動作的一般是有生命的人或其他動物,所以在語義上讀者也易于把“遠離”指派給“留學生”而不是“五星紅旗”。
由此可見,絕大部分讀者把該題目斷在“遠離”后面是可以從認知上得到解釋的。這種極易引起誤解的歧義句是應該絕對避免的,尤其是作為新聞標題時,更何況還是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