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筆者接到某期刊編輯部打來的稿件錄用電話,聽得一句“……如果要發表,你需要交納1000元版面費”,我心頭不禁猛地一緊,“1000元?!這可是我幾個月的生活費!”下意識順口便問:“你們憑什么收錢呢?”話音剛落,沒想到電話那頭兒嗓音猛高:“愿意發就趕緊匯錢,不愿意發拉倒!”砰的一聲電話就掛斷了。
說到這里您或許有點明白為什么筆者遭遇這樣的尷尬了:問題就出在“你們憑什么收錢”這句話上。眾所周知,在中國內地發表學術成果相當不容易。本來學術文章是創作者通過腦力辛勤勞動的結果,理應得到一定的報酬,然而在今天市場完全偏向期刊一方的時候,似乎一切都顛倒了,出現了所謂“版面費”“發表費”等問題。筆者此處無意討論版面費收取合理與否的問題。既然學術成果是勞動的結果,期刊向作者索要版面費時就有點覺得“理虧”了,正是這個潛在的游戲規則導致了他們對“你們憑什么收錢”做出不同于筆者原意的理解。
下面對“你們憑什么收錢”這句話做些分析。
這句話中的“憑什么”是關鍵詞,“憑”是由動詞語法化而來的介詞,表示憑借、依靠、根據,“什么”是疑問代詞。典型的“疑問”是一種以言行事的言語行為,表示問話人要求聽話人提供相關信息,一個句子中如果有疑問詞,那么這個疑問詞或針對疑問詞回答的具體內容就是信息焦點。如:
(1)我們做《1949大遷徙》的時候,努力回歸那個群體記憶。其實我們兩個制作人都不是外省人,我們沒有經驗,但是做得讓老人家看了哭。我們憑什么?憑自己的觀察,憑當時的教育體系下灌輸給你的群體記憶,憑閱讀的經驗。(《口述鳳凰》)
該例中說話人自己針對“憑什么”說出了三個依據,這三個依據都是新信息,這里口語性較強的“憑”都可以換成“根據”。“憑什么”在這里充當謂語,所以“憑”的動詞性特征還比較強。當“憑什么”后面再有謂語動詞的時候,如“憑什么讓我去”“憑什么無緣無故打人”,“憑”語法化的條件就出現了,即兩個動詞接連使用的時候,第一個動詞很容易語法化。一旦“憑”語法化為介詞,那么句子的信息焦點就轉移到了后面的謂語動詞上。這時,在一定語境條件下“憑什么”中的“什么”就可以不再表示疑問,即不需要對“什么”進行回答,而僅僅用來表示說話人語氣強烈的“質問”。質問不同于疑問,質問是一類特殊的反問。郭繼懋指出:反問句的作用是表達一種特殊的隱含意義,這個隱含意義可以概括為“……所以你的……行為是不合適的”。疑問需要作答,質問有時不需要作答,它更側重于責難。如:
(2)“讓您見笑!沒答復,他躲了……怎么著您幫我把他抓回來?”
“他又不犯法,我憑什么抓他!……”(《半路夫妻》)
(3)“不是對得起對不起的話!我就問問你你憑什么就懷疑我這車是偷的?憑什么?”
胡小玲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半路夫妻》)
其實“什么”有很多不表疑問的慣用法,呂叔湘先生《現代漢語八百詞》說“什么”在動詞或形容詞后能表示否定。我們觀察發現,當“什么”的前面為不及物動詞特別是形容詞的時候,“什么”一般都是表否定,因為這時的“什么”就不可能是一般意義的賓語了,如“你笑什么?”(2)(3)兩例中的“憑什么”都重在責備對方,即“你們不應該(沒有理由)抓他”和“你不應該(沒有理由)懷疑我這車是偷的”,因此不需要作答,或者因為質問責備的語氣太強烈以至于對方不知道如何作答。有時候,說話人為了增強質問的語氣,會接連使用多個“憑什么”,如:
(4)憑什么把人欺侮到這個地步呢?憑什么?憑什么?他喊了出來。(《駱駝祥子》)
(5)心里有個聲音不停地恨道:憑什么憑什么憑什么?(《作家文摘》)
概括以上分析,實際上“憑什么”可以發揮兩種作用:一個是原初階段的一般性“疑問”,一個是新發展出來的斥責性“質問”。從語法化角度說,可以認為“憑什么”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為一個詞了。《現代漢語詞典》沒有收錄“憑什么”,但呂叔湘先生《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收錄了,并解釋為“用于質問”。不過《現代漢語八百詞》是將“憑什么”看做“習用語”的。董秀芳認為,熟語化或習語化是詞匯化的初級階段。我們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檢索到了“憑什么”共770次,其中表質問的有585次,表疑問的有185次,其中“憑什么?”單獨使用39次,還有5次單獨使用“憑什么!”嘆號的使用更明確地標明了這里的“什么”不是疑問而是質問。由此可見,盡管“憑什么”在實際運用中可以表示疑問,也可以表示質問,但因“憑什么”表質問語用義大量高頻使用,這就使得它在聽者那里第一時間被激活的往往是斥責義。再者,當一個詞既有中性用法又有貶義用法的時候,會話過程中聽話人往往會優先激活貶義用法,這可能是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會話需要:避免受損。
到此為止,不難理解“你們憑什么收錢”這句話為何會讓筆者遭遇尷尬了。筆者想要傳達的意思是“你們根據什么(標準)收錢,是根據稿子的質量、篇數、字數還是版面”,希望明白1000元版面費是如何計算出來的,而對方激活的則是“你們為什么收錢”,或“你們不應該(沒有理由)收錢”,或“你們收錢的行為是不合適的”等嚴厲質問。盡管筆者在回答的時候還刻意用上了表示委婉語氣的“呢”,但最終還是無濟于事,由此足見“憑什么”表質問責難的語氣是多么強烈。
如何解除“憑什么”造成的歧義呢?既然“憑什么”多表質問(可以說這是默認值),所以如果要表示一般性疑問,就盡可能回避“憑什么”,可換用同義的“根據”并補足“什么”后常常省略的中心詞以及因話題而省略了的主要謂語動詞,如給筆者帶來尷尬的歧義句可改為“你們是根據什么標準來計算版面費的呢?”總之,句子信息越全面具體就越能降低被對方誤解的可能。再看一個正面的例子,某作者在文章中批評另一篇文章的學術觀點,由于是客觀、科學的“學術批評”,所以批評者應該語氣平和,如例(6)批評者盡管使用了“憑什么”結構,但這個結構是完整的,且句末使用了“呢”:
(6)我們如何判斷是否產生了“跨越”的情況,從而做出該不該使用“一……就……”格式的判斷呢?如果我們找不出這個中間項,我們憑什么說跨越了一個中間項呢?(《漢語學報》2005年第3期P14)
試比較:
①……憑什么說跨越了一個中間項?(質疑加重)
②我們找不出這個中間項,說跨越了一個中間項,憑什么?(由質疑轉向質責)
很多詞匯和句義具有歧解性,交際中這些歧義應該盡量避免,但很多時候卻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所以提高說話者自身的語言素質和技巧對成功地完成交際任務十分重要。
參考資料: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2〕郭繼懋《反問句的語義語用特點》,《中國語文》1997年第2期。
〔3〕董秀芳《現代漢語中存在的一種語序變異》,《漢語學習》2008年第3期。
〔4〕北京大學漢語言學研究中心CCL現代漢語語料庫,檢索日期:200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