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難以解讀,首先是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個性化的,其次是因為它的表達往往是非直陳的、反常的。基于這兩點原因,在詩歌教學中教師不講解,學生往往讀不出詩意,領悟不到詩歌的藝術魅力,鑒賞則無從談起;講解過多,詩歌往往支離破碎,詩意全無。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現當代詩歌鑒賞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1.要重誦讀
詩歌離不開朗讀,朗讀可以幫助我們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音樂性,可以以有聲的語言再現詩的意境。朗讀是成功地領悟詩歌的前提。課堂上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誦讀,教師要示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情感上感染學生。而且還要做好重音、停頓、變調等朗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真正讀懂詩歌。例如在朗讀《錯誤》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句時,要重讀“美麗”“錯誤”“不是”“過客”,并以沉緩、深情的語調讀出意猶未盡、回味悠長的效果。又如讀《死水》“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時,既要突出重音,又要做到聲斷氣連,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憎惡、怨恨之情。
2.要尋詩眼
抓住了詩眼,就抓住了詩的靈魂。詩眼往往是詩歌中集中表達作者情感、理趣的詞句。例如穆旦的《贊美》,“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句在詩中出現了多次。作者飽蘸血淚描繪了“走不盡的山巒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數不盡的密密的村莊,雞鳴和狗吠”,“低壓”的“暗云”,“佝僂”的人民。這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因精神缺“鈣”而“佝僂”的中華民族,終于放下了“鋤頭”,把反抗精神“溶進死亡里”,所以說把握住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這句詩,就能把握住該詩的情感方向。
3.要抓意象
詩是形象的藝術。古人作詩講究“立象以達意”,現當代詩歌亦如此。詩歌中的意象不是客觀生活中物象的簡單重復,它是經過詩人審美再創造的,是作者表情達意的載體,浸染著詩人的主觀感情,寄寓著詩人的情趣意志。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具體意象中體會其隱性意義,借此窺見詩歌的內蘊,洞察詩人的獨特情懷。例如艾青的《礁石》:“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這首詩中的“礁石”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詩人不向命運低頭的象征,更是我們民族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象征。作者賦予普通礁石以全新的思想內容,令人耳目一新。
4.要品意境
所謂意境,是詩人創造的再現現實生活的藝術境界,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景物的完美融合。只有進入詩歌意境,才能切實領悟詩意,獲得美感。體會意境的方法就是根據詩中描寫的景物,通過想象再現畫面,抓住文中反常乖悖的詩句解讀詩人獨具的匠心。如讀張新泉的《漁人》一詩,以前兩小節為例:“漁人/你撒出的漁網/是河上最圓的朝日/魚群向你游來/你年輕的身影/漫江流淌/年年桃花水/桃林在岸/桃花開在你船旁//漁人/你劃槳的姿勢與生俱來/男左女右。篝火在左。酒碗在左/右邊的織網女/是你永世的新娘。”詩中一些色彩鮮明的景象:朝日、桃花、魚群、漫江、永世的新娘,創造出了一種祥和溫馨的意境。在這樣的意境氛圍中,漁人變成了魚兒及其家園的守護神,漁網變成了魚群的游樂宮。詩人借這幅安樂寧靜的生活圖景,寄寓了對現實社會的許多憂思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