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它孕育著國家的希望,身系一個民族的榮辱興衰,是國家的第一生產力。從事教育這項崇高的職業,自然值得每一位教師為之自豪與驕傲。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自古以來,人類社會都未曾吝惜過對為師者的贊譽。然而誰也不得不承認,如今這些耀眼的光環正在逐漸褪色,身在其中的老師們更是越來越找不到自己從教的信心與快樂。那么,教師到底是個怎樣的群體?是什么將原本與“天地君親”處于同等地位的老師推到了一個難以言說的復雜境地,以致讓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最大動力——職業幸福感?
一、職業壓力大——經常處于忙碌又焦慮的狀態
現在的教師,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樣一心專注于教育學生了。他們不但要搞好班級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還要注重平行班級之間的較量,要應對上級的各項檢查,更要追求升學率。另外還有與同事和領導關系的處理,與形形色色的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以及諸如組織收費等難以計數的繁雜瑣碎,令承重能力有限的教師經常承受著無限的挑戰。教師也不過是普通的血肉之軀,壓力太大,難言幸福。
單說考試這一項,雖然很多省市名義上制定了取消各級各類學校分數排名、公布成績等減負措施,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新課程改革也已經實施了好多年,可是實際效果并不樂觀。由于高考的指揮棒仍然是以分取人,許多學校我行我素,對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依舊分數至上。為了追求體制內的一些待遇,老師們不得不配合教育主管部門,拼命追逐高分——題海戰術,車輪大戰,摧殘學生的同時也折磨著自己。而稍微清醒的那部分有職業良知的教師,更是在向現實無奈地妥協后,備受心靈上的煎熬,進而陷入不斷的迷惘與困惑中,不知道自己所傾力付出的是不是就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所應做的。
教師的工作量之大,亦是許多只看到他們雙休日和寒暑假的人群所不清楚的。現在很多地方城鄉各所學校的師資力量與生源分配都嚴重失衡,差不多每個縣市都有當地的教育品牌。有經濟能力的家庭幾乎從幼兒園開始就為孩子擇重點入學,有理想有抱負的教師也紛紛擇名校而棲,導致部分重點學校的班級人數達到了八十以上,而個別學校才三四十至四五十不等。可想而知,那些被盛名所累的老師們,拿著同樣的工資,卻要付出好幾倍的努力,從心理上就難以平衡。學生人數眾多帶來的工作難度,除了要占用更多精力組織教學,花費更多時間批改作業之外,還有著眼于每一個孩子各方面的健康發展,為其提供有效幫助和針對性的教育,保障其安全,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艱巨責任。
另外,學校要前進,教師要成長,教師的業務學習與研究工作同樣要頻繁舉行。一個老師在有限的時間里總是可能有無限多的事情,要他不得不終日行色匆匆,埋頭苦干。有些班主任老師或語文老師甚至經常把工作帶回家加班加點。教師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應有的休閑娛樂無法保障,你又怎能奢望一個身心俱疲的老師充滿幸福感地去工作呢?
二、信任與尊重危機——教師面臨社會的質疑
2008年的中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川大地震這一歷史性事件折射出很多職業人群在災難面前人格的高尚與靈魂的低劣。除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和可愛可敬的部隊官兵們,讓人難忘的還有那些舍棄生命為孩子撐起安全之傘的老師們。可不幸的是,他們當中出了一個“范跑跑”。就在網絡等媒體還在對此口誅筆伐、余怒未消之時,又出現了“楊不管”事件。一時間,教師這個群體以前所未有的頻率站到了公眾面前的天平上,經受著一輪輪職業道德的拷問。
其實有關個別教師的負面報導之前也是屢見不鮮,為什么現在社會反響如此強烈?冰凍三尺,自然非一日之寒。部分教師的確素質低下,師德不高,教育學生簡單粗暴,不講究方法,更不會與家長及時溝通,解決問題,與之關聯的人群難免會對此產生失望或對立情緒。這的確需要引起其他教師的深刻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但是事實上,每天孜孜不倦、為學生傾心付出的老師,每天默默無聞、為教育奉獻所有的老師,畢竟占了我們教育戰線的大部分呀!懲惡揚善、弘揚正義永遠都是天下大道,媒體連篇累牘的真實報導肯定能起到積極的警醒作用,可是這當中不乏有些不負責任的報紙或網站為吸引讀者眼球,增加網頁點擊率,大肆渲染甚至歪曲情節,捏造事實的情形,讓很多難辨真偽的人無形中受到誤導。由“點”及“面”看待問題本就有失科學,“窺一斑而見全豹”更是缺乏公正。
另外,現代社會的部分家長們其本身的知識結構和教育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要豐富于部分教師,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能力與水平已經超越了普通的老師。這讓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迷信與崇拜教師的力量,對教師的建議言聽計從了。這也是對教師自身的嚴峻挑戰。試想,老是處于質疑增多、信任與尊重減少的困境中,教師還有什么精神力量支撐,去進行這艱難的育人重任呢?幸福,于他們的職業而言,變得遙不可及。
三、教師待遇——總是期待陽光普照的那一天
在我們中國,歷朝歷代的教師都是一個清貧的職業。“家有半斗糧,不當孩子王”恐怕真的是好多人的肺腑之言。只說歷次漲工資,先是報紙造勢,再來全面輿論宣傳,全社會基本都知道教師要提原先工資的百分比了,老師們自己也是望穿秋水,可到最后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大多數地區的老師們腰包只被吹鼓了一陣,風過后依然干癟如初。有則短信是這樣惡搞老師的:一老師下夜班,路遇劫匪。老師哭訴自己職業的窮困,誰想劫匪亦泣不成聲,說:“不用怕,快走吧。前面也是自己人。”
這雖是個夸張的笑話,可總透著那么一股現實的悲哀。這兩年物價明顯上漲,教師的工資待遇增長幅度卻相對滯后,生活質量無疑受到很大的影響。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由它決定的上層建筑——工作積極性,即便再努力,又能高到哪里去呢?不過是教師的一己良知,一身重任,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下,無奈而吃力地推動自己前行罷了。
四、行動與心態——亟待全方位調整的教師自身
教學相長是教育的規律,也是教育真理。筆者理解,這里的“學”,應該是學生和老師雙方的學習。一個停止學習、停止讀書的老師,一個任憑教育改革如何轟轟烈烈仍然“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老師,難以想象其在教學方面會有什么長進,在學生當中能建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學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說過:“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中。”而“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除了教材和教輔材料之外,其他的書基本不讀,這是反常的現象。”讀書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個追求精神獨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創新者;讀書方能在別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嘗試著用思想點燃智慧的課堂。也唯有如此,教師要變枯燥乏味的職業現狀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職業生涯,才成為可能。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何去何從并無絕對,重要的是心態。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為生命奠基》一文中這樣認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個通過培養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獲得更加美好生活的事業。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學生擁有美好的人生。判斷教育的好壞,應該從這樣的原點出發。”是的,沒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現實中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但最滿意的是高升學率,于是我們不得不在很多功利的限制和牽引下艱難尋求那條“中庸之道”。這不是教師能夠解決的問題,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教育問題。所以,教師既不必過分自責,也不必總是怨天尤人,消極處世。
周敏老師有段話可以引起許多同行的共鳴:“在當老師的日子里,我們常常不夠快樂和幸福。快樂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種心靈的力量,它讓你專注于你的興趣或者信仰,從而可以不受羈絆地邁向堅實而開闊的生活。對于一個老師來說,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種信仰,一種興趣,也不必把從事教育看作是無窮盡的失落與折磨。”是啊,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魄力和決心去告別教育,卻還要不時地自我暗示對職業的倦怠來跟自己過不去,那你的職業生涯可算是苦海無邊了。直接痛快的解決之道我想很難找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誠皈依自己的職業,心無旁騖地致力于自己的事業,把自我從無盡的憤懣、滿腹的牢騷中解脫出來。努力尋求心靈力量的支撐,然后嘗試著以從容之心面對一切教育對象和現象,心平氣和腳踏實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發現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樂的火花,讓它累積的光明照亮我們的教育探索之路,進而點燃我們的職業幸福感。
(作者單位:山東膠州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