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農村教師的待遇問題也是教育公平的一部分。近年來,不少地方農村教師收入偏低,往往成為當地新興的弱勢群體,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已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瓶頸。而廣東省近日對改善教師待遇問題提出了多項具體要求,此舉對于解除農村教師的后顧之憂,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無疑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不禁令人倍感欣喜。
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教師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條早有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為什么《教師法》實施14年來,“農村教師與公務員收入看齊”還是新聞呢?
按照現行的制度設計,農村教師收入實行中央、省、市、縣四級保障。盡管中央、省級財力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但由于轉移支付本身透明度低,無法進行有效監督,以致擠占挪用農村教師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缺少透明監管,如何保障轉移支付資金完全用于保障農村教師呢?
教師是樹人的事業,在收入微薄、工作壓力大的艱苦環境下,許多農村教師堅守崗位的奉獻精神值得稱道,不過農村教師也是人,有七情六欲,要養家糊口,他們過低收入的現狀亟須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但實際行動勝過千言萬語。徹底解決農村教師待遇問題,光喊口號遠遠不夠。關鍵要從制度建設上抓落實。要大力加強中央、省級財力轉移支付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明確劃分中央、省、市、縣等各級政府在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中的具體責任。將農村教師收入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健全地方政府教師經費保障目標責任制度,把貫徹落實《教師法》等現行法規情況,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才能為農村教師教書育人創造良好環境,并保證“農村教師收入與公務員相當”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什么時候,“農村教師收入與公務員相當”不再成為新聞了,農村教師的收入不是向公務員看齊,而是公務員的收入向農村教師看齊。那時,農村教師才可能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才能擁有成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底氣。
(摘自《羊城晚報》,有刪節)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