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之后,高考為中國基礎教育劃上了句號。可以說,惟有高考,才直通未來。對于美好的人生來說,高三是真正的起點站,莘莘學子都要乘坐高考這班直通車,快速駛往未來。
不過,未來究竟是什么呢?對于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未來恐怕是一個虛幻的夢。是的,這個夢虛幻得不能有具體的內容,學子們誰也沒有權利像工程師描繪建筑藍圖那樣具體地描繪自己的未來。譬如,A同學最近經常像小達爾文那樣迷戀上蟲子,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并立志成為生物學家,卻被老師狠狠地訓斥一番:蟲子上沒有分數!B同學動手欲望強烈,最喜歡不知疲倦地做實驗、搞制作,想踏上發明之路,卻被老師要求走捷徑:把實驗的過程背誦出來,把老師的制作拿去比賽!C同學正在研究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卻被老師如此教訓:書上的結論是現成的,分數的多少與研究的深入程度無關!總之,面對未來,學生沒有具體描繪藍圖的權利,他們只能“一心只讀圣賢書”,在應試主義的倒計時牌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讀題、解題、得分。為了贏得分數,觀察可以不要,實驗、制作可以不要,研究也可以不要,但一定要會做題目,完成各種練習、試題,順利地通過一道道考試的關卡。
應試主義不斷地提醒中學生:只爭朝夕,不叫一日閑過。這樣的學習信條,使延長時間成為公開的秘訣,使輔導成為普遍的風氣,使補課成為合法的行動。這一切都在宣告:為了上大學,一切皆讓路。上大學——成了每一個學子的未來,一個最最近的未來。
古人已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而曾幾何時,“讀書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竟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相比而言,這些口號雖顯俗氣,倒有一點長遠的眼光,頗能凸顯出讀書的未來意義。可惜當下的中國,人們連這點遠見都沒有了;人們看到的僅僅是一步之遙:上大學。如今,“讀書上大學”成了國人最為響亮、最為時髦的口號,至于踏上社會崗位之后,能否有謀生的本領,能否成為社會有用之人,能否在某個領域大有作為,能否成名成家,誰也不愿意多想。
由于只看到一步之遙,只看到“上大學”,所以中國基礎教育的方針、目標未免發生嚴重的異化。說什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實搞的不就是智育方面的片面提高嘛;說什么“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其實搞的完全是短期行為——周練、月考、聯考、高考中的分數攀升。不要苛責學生什么“低能”了,當初老師們想的不就是給他們“高分”嘛;不要苛責學生什么“學力低”了,當初老師們想的不就是使他們“學歷高”嘛。明明是異化的教育,表面上卻又是那樣的繁榮:升學率又超歷史,本科達線人數再創新高,在全省全市中的高分段刷新記錄……每年的高考季,人們總要把對分數的崇拜推向極致,讓分數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激起更多學子“讀書上大學”的未來之夢。
教育當然是面向未來的,可是難道“未來”僅僅是指“上大學”?且不說個人的未來是和國家、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的,單就個人的角度來看,其未來也不應該只是簡單的“上大學”啊。古人習慣稱“人生百年”,故從個體生命的存在性來看,近在有生之年而大有作為,謂之未來;而“人生代代無窮已”,從個體生命的延續性來看,遠在死后而余熱尚存久遠,亦謂之未來。辛稼軒不是說過“贏得生前身后名”么?比較起來,“生前身后”是“大未來”,而“大學”只不過是“小未來”而已。而如今應試主義甚囂塵上,人們不得不強化“小未來”,淡化“大未來”,甚而至于只要“小未來”,不要“大未來”。
由于強化甚至只要“小未來”,中國的學生練就了一副應試的本領,成為世界上最會“掙分”的人;由于淡化甚至不要“大未來”,中國的學生在分數領先之后往往容易落入能力庸常、事業中平的境地——這是當下每一個中學生所面臨的潛在危機。
君不見,當“小未來”化為現實時,每一個學校都在瘋傳高考的神話;但關于高考神話創造者的后續報道,卻沒有人愿意去追蹤。昔日高考神話的創造者,其后勁究竟何如哉?他們曾經代表學校擊敗眾多對手,獲得過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獎,但現在距離諾貝爾獎卻總是那般的遠;他們曾經輕易地發現無數習題的解析奧妙,但現在卻很難有什么重大的發現、發明;他們曾經獨立、自主地完成所有的作業,但現在原創能力卻是如此之弱。具備原創能力,擁有重大的發現、發明,獲得諾貝爾獎,這原本是每一個青年學子的“大未來”,關乎他們的“生前身后名”;然而,其現狀卻是:他們缺乏原創能力,沒有什么重大的發現、發明,至今仍然與諾貝爾獎無緣。如此現狀,一直使國人抬不起頭來,但我們的基礎教育,卻竟然仍沾沾自喜于圓了眾多學子“讀書上大學”的美夢。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為我們的完滿生活做準備是教育應盡的職責。”這就是著名的“教育預備說”。其實,這里著眼的就是“大未來”,而不是“小未來”。確實,基礎教育不能僅僅看到眼前的“上大學”,而應該看到未來一段漫長的“完滿生活”。這“完滿生活”,就一般要求而言,就是順利地適應環境,成功地回報社會,自主地建設生活;就特殊要求而言,就是前面所說的,具備原創能力,擁有重大的發現、發明,獲得諾貝爾獎,等等。可是,如今還有多少學校、多少教師、多少家長,眼里有這種“完滿生活”的終極圖景!
有人問:高考,離未來有多遠?我要說:離“小未來”,一步之遙;離“大未來”,不啻千里。
要哪一種未來,便決定了要哪一種教育。——當下中國的教育,究竟是應試的,還是素質的,其實不是論爭出來的,更不是標榜出來的。
希望我們的教育者,給受教育者一個真正的未來!
(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中學南校區)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