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至今,仍有許多教師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認識、理解及操作上存在諸多誤區。
誤區一:人文就是愛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準》在其總目標中指出:“培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些提綱挈領,高屋建瓴,是對語文教學人文內涵的顯性表達。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結合實際進行有效地、潛移默化式地滲透,而是生硬地向學生灌輸,勢必造成學生的無所適從,甚至適得其反。
筆者在聽課中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高喊熱愛祖國、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口號,并以此認為“唱響”了語文教學人文性的主旋律,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如一位教師在教完《鳥的天堂》后這樣總結:課文講述了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驗證了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歌頌和對祖國的無比熱愛。還要求學生大聲朗讀一遍,以加深感受“作者的愛國熱情”。這種生硬的人文教育導致學生對文中優美景色的細膩感受和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切體會被高亢的“愛國號角聲”淹沒了。
誤區二:活動就是探究
引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是新課改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由于語文教材中如何使用教科書的內容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成功案例還不多,一般都是在陳述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外加一些探究實驗,探究活動。由此導致許多教師認為這些實驗和活動就是探究,并就此視探究為某種特定的范式,而將教材的整體內容及其教學過程割裂開來。的確,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得主動、投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展了許多具體有效的探究活動,如讓學生上街去了解宣傳標語、招牌不規范用字的情況,組織學生參加了解家鄉河流的污染情況,搜集、了解春聯,組織參觀、采訪等活動。
這些具體的探究和實踐活動與以往的語文學習方式確實有很大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可除此以外,筆者認為探究式學習方式,不應該只限于這些具體的活動形式,它應該是貫穿整個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是語文學習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如學習《草船借箭》第一節時,很多教師往往是要求學生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并以此作為惟一的探究方式,卻往往忽略了這一節中環環相扣的人物心理活動。人物心理活動的不斷變化,也應是學生探究的精彩內容。如果能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能使探究活動更緊湊更豐滿,還能更好地領略文中人物復雜心理變化,理解人物形象,其探究的效果勢必會更為理想。
誤區三:整合就是疊加
課程的整合化是當今課程發展的又一趨勢。今天的語文教材已告別與其它學科的割裂而走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然而,在教師對教材整合加工中,卻出現了問題甚至錯誤。以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例:一位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運用了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學習增強效果,并以此來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整合。可由于使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的內容都只是一些簡單的相當于一些小卡片、小黑板所具有的功能。在這里所謂的多媒體,所謂的整合,實際只是教學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一種簡單化的疊加。這樣的多媒體、這樣的整合意義不大。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不是簡單地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疊加,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從而更好地凸顯語文的特色和神韻,有效地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營造開放的語文課堂,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探索性。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并不是將語文課上成信息技術課,而是“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識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體(南國農語)。”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綠翠小學)
責任編輯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