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是現在許多學校都在實施的一種管理模式。這種管理說到底就是強化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要求每一個人都到崗、到位,憑著對工作負責、對崗位負責的態度,盡責盡能。實施精細化管理確實改變了以往互相推諉扯皮,“有事沒人管,無事瞎空忙”的現象,但在具體的操作中,必須正確區別以下兩個“不等式”。
一、精細化管理≠剛性管理
例一,某校為激勵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施了“星級教師”評定制度,規定每年9月份為評定時間,評定的依據為前兩年教師在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業績。A老師于當年5月份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全縣兩年一度的中小學各學科優質課評比,被評為一等獎并將代表本縣參加10月份舉行的市優質課比賽。由于縣里關于優質課的獲獎證書與文件不能當場頒發,必須等中小學全部學科的評比結束后才公布獲獎結果并頒發證書,最后A老師沒能及時拿到獲獎證明文件。9月份學校“星級教師”評定領導小組認為,A老師沒有獲獎證書,也沒有上級關于獲獎的文件,故對A老師獲得縣優質課的業績不予認可。
例二,B老師教高三理科所有班級的政治,由于政治學科會考安排在1月份,會考后理科政治停止授課,B教師回到高一任教。在同樣的“星級教師”評定中,學校考慮到省會考成績的等級制難以反映教師與其它非會考科目教師的教學業績優劣,因而會考成績不被列入“星級教師”教學業績評定的范圍之內。這樣一來,B老師教學業績就少了一個學期。自然,對B老師的“星級”評定就難如人意了。
精細化管理需要“剛性管理”,沒有剛性,設定的制度就容易被架空,其嚴肅性也值得懷疑,但剛性并非“生搬硬套”“照搬照抄”,并非凡事一定要原原本本按照制度上的文字所表達的來執行。有時,過度的“剛性”恰恰是對精細化管理的誤解。
上述兩例中,評定領導小組完全可以“柔性”一些,操作得更加“人性化”一點。例如要求A老師只需拿出蓋有縣教研室印章的證明材料,即可對其優質課一等獎予以認定;對于B老師任教高三理科政治的特殊情況,學校可以把省會考的等級制折算成百分制,或把會考成績算入評定范圍內,或在起先任課任職時就實行文理搭配,避免讓B老師一人承擔全部的理科班政治科教學。這樣,問題也許可以得到合理解決。
所以,精細化管理是一種極富文化特色的管理理念,既要體現管理制度細致落實的“剛性”約束思想,又要體現以優秀學校文化為背景的文化“柔性”浸染的需求。一種良好的學校文化是不能在“剛性管理”的強制要求下形成的。如果師生對推行精細化管理的認識不到位,而管理者又以頻繁的檢查、評比等“剛性管理”手段強制規范師生的行為,將只會導致師生表面上服從而內心抵觸,最后不利于管理各環節的落實。至于我們天天在倡導的什么“事業心”“責任心”“愛心”“奉獻”等也便無從談起。
二、精細化管理≠細節管理
例一,某校長在介紹他們學校關于備課組集體備課的經驗時,津津樂道于其精細化管理:備課組活動要在規定的時間與地點進行,集體備課必須達到多長時間,必須要有一個主講人,甚至規定了主講人的時間與講解格式,例如必須先分析本授課內容在本節本章中的地位,接著分析本授課內容的重難點,以及如何突破難點與落實課程目標,教學課件如何操作,教學板書如何設計,課后作業如何布置、反饋等。主講人講完后,還要求其它教師必須激烈討論,提出不同意見,并要求全體備課組成員把集體備課的情況記錄上交學校管理部門備案,等等。
例二,某校為了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管理,其措施之一就是規范青年教師的備課。具體要求是任教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師必須備詳案,甚至規定手寫,不得打印,字數必須在3000以上。除統一備課格式外,還要求他們在每節課的后面寫近千字的教后反思。為了落實這一措施,學校教務部門還專門安排一位教師,每月在規定時間對青年教師的備課筆記進行檢查,并把檢查結果作為對青年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
顧名思義,精細化管理要求“精細”。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但精細化管理決不是強調某一個要素的精細化,而是所有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有各環節的精細化水平達到一種均衡的水平,精細化管理才能發揮其最佳效應。而盲目追求“巨細無遺”就完全違背了“精細化”背后的內涵。
上述兩個例子雖然強調了備課的精細管理,但備課僅是教學流程的其中一環,上課怎么樣?輔導怎么樣?還有批改、測試等又如何?這些教學環節是否也應該制定細化的規章制度來進行規范管理?而過多的細節要求,過多的量化考核雖然顯得工作具體落實了,卻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弊端。例如細化到教師必須說哪幾句話,寫哪幾個字,可以有哪些規范動作的課是怎么樣的?難以想象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師該怎樣上課。還怎樣發揮課堂上師生的主觀能動性?過分的細節管理與精細化管理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是背道而弛的。
所以,精細化管理應該是一種剛柔相濟、科學與人本相結合的“精細”。它是一種境界,既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高不可攀。精細化管理需要持之以恒地堅持。用今天我們對工作態度的“精心”,對過程的“精細”,就一定能換來明天育人成果的“精品”。
(作者單位:廣東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