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學校的校本教研陷入困境:活動雖然開展了,但學校狀況、教師行為依然如故。原因何在?一是缺乏主題和整體規劃,活動的目標不明確;二是過于關注評比等級,未能從教師的需求出發,選擇的專題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性:三是缺乏反思意識,不注重活動后的反思及成果的宣傳推廣;四是缺乏民主、開放的教研機制,未能發揮聽課教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讓校本教研走出困境,發揮實效呢?
一、平常心態,研究實踐,改進教學
平常心態會使研究成為一種教育生活。要引導教師相信研究的價值與能力,讓教師知道,每天對那些存在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解決,就是在做教育科研工作了。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實的積累和經驗,也就多了一份超越與提升。
一線教師的教育科研是以學術頭腦和科研意識來審視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學會更理性、更有預見性地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是一個“做——想——寫”的過程。一是在教育教學第一線腳踏實地地做,沒有這個基礎,教育科研必定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是我們的做是在不斷思考中理智地進行的,能否在做中想,是一般教師和優秀教師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第三才是寫,把一些問題想清楚了,寫下來,作為自己實踐與思考的結晶,與同行分享。而這三個環節也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實際問題,能否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在多大程度上改進教育教學實踐,能否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這種發展,才是衡量教師教育科研的最終標準。
二、化整為零,隨機教研,真實分享
校本教研可以化整為零。如可以定期在“校園論壇”上公布研討主題、提供學習材料,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時間參與學習研討,發表自己的觀點。網上交流人人平等,無拘無束,教師可以暢所欲言。
隨機教研是一種非正式的教研。它表現出這樣突出的三個情形:一是眼前碰到了真實的問題,或有趣,或棘手;二是心中積聚了解決問題的愿望和沖動,或自信,或焦慮;三是身邊的同事成了無話不談的良師益友,或啟發,或建議。
教師遇到了困難,可以隨時提出來,向其他教師求援,由大家來會診,集思廣益,獻計獻策,共同攻堅。教研伙伴也不局限于教研組和同一學校,課堂、走廊、辦公室、學校操場、路上車上、網上都可以是教研的場所。隨機教研會出現各種教師學習共同體,他們在其中進行自我教育(深度的教育教學反思和交流),分享彼此對于教育教學的認知和理解。這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聚集課堂,關注常態,提升底線
關注常態意味著重心下沉,將提升日常教學質量作為底線和重點,把基礎的做好。其實聽課不是非得要聽名家的課,不是只有大師才能傳授“真經”,也不是“遠來和尚會念經”。我們身邊的好教師并不缺少,只不過我們沒有充分利用罷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本校教師有的教學手段高明,出神入化;有的教法獨特。棋高一籌;有的解題分析到位,點石成金;有的課堂教學風趣幽默,妙語連珠;有的體態語言惟妙惟肖,生動有趣……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有選擇地去聽課,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的聽課活動有的放矢,雖然沒有興師動眾,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上好“原汁原味”的“家常課”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樸實、扎實的“原生態”課,沒有那么多的花架子,而是真正把課堂教學落實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上。
四、自我指導,深度思考。有效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中“個人自我指導模式”有許多靈活多樣的形式,常用形式有這么幾種:1、閱讀自己挑選的材料(如學術期刊和專業書籍)。2、記下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尷尬場面,并進行深刻的反思。3、把日常教學中成功的故事和深邃的想法整理出來投給相關報刊。4、建立教學檔案袋,記錄下自己的成長軌跡。5、擬訂個人專業發展計劃,描述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所采取的措施。6、參加專業會議,擴大眼界,豐富思維和提高認識。7、選修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課程,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8、申請課題,如負責一個項目。
為了及時反饋,學校可要求教師在期中回答三個問題:1、在你的檔案袋開發過程中以及目標的實現中。什么起了重要作用?2、你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難?3、你認為學校能如何幫助你?到了年末,可要求教師圍繞以下問題。進一步的反思:1、目標對你的成長產生了什么影響?2、下一年度中需要作出哪些調整和修改?3、你在專業發展上有什么需要?這種基于個人深度思考的校本教修方式,也能有效地引導教師的發展。
(作者單位:惠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鄧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