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市級送課下鄉的活動中,我有幸聽了一位教師執教“9加幾”。雖然這位教師上過很多公開課和優質課。但面對我們這兒的農村孩子,一節課中卻幾次出現了冷場的現象,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根本沒有進入學習狀態。許多教師都歸結為這個班級的孩子前面學的內容不扎實。農村的孩子回答問題不積極,因為這位教師在其他地方上過幾節課了。效果都不錯。為什么同一個教學設計面對不同的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呢?其實真正的問題在于上課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夠,所提的問題不符合一年級孩子的特點,思維中只想著自己預設的問題。缺乏隨機應變和因地因人制宜的能力。
冷場一:
教師出示運動會項目的4幅圖片,下面分別標出了人數。教師問:“誰能看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呢?”結果出現了冷場,上課教師多次鼓勵學生,終于有一名學生舉起了手。當教師表揚他的回答是正確的時,許多同學都舉起了手。雖然最終有學生提出了問題,但耽誤了很長的時間。
原因分析及對策:為什么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其他孩子才舉手呢?不是學生不會提問題,而真正的原因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對“問題”兩個字不理解,更不知道什么是數學問題。雖然前面講過,也要求學生提過教學問題,但是,教一年級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由于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知識的反復性很大,經常出現好像明白掌握了,但是換一個地方或過一會又不明白了的情況。上課時教師只是一味地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沒有考慮到自己所提的問題是造成冷場的真正原因。其實,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得更明確一些,比如:“誰能看圖提一個加法問題呢?”或者教師對“問題”做一下解釋,舉一個例子告訴同學們像這樣的就是問題。
冷場二:
教師在引導學生列出算式“9+6=?”以后,有許多學生都不自覺地說出了等于15,隨即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9加6你是怎樣算出來的?”此時又出現了冷場的現象。教師重復說了幾遍都無人做答,無奈之下教師也只能自己講解了。
原因分析及對策:這個問題在我們大人看來很合理,但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提得太籠統。因為一年級孩子思維很形象很直觀,他還不會用數學的思維去考慮這個問題,或者由于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回答的。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行。心里明白也回答不出來。因此教師可以這樣問:“9加6好多同學都知道等于15了,這個15你是怎樣算出來的呢?誰能說一下你想的過程?”或者教師一步一步將一個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來引領學生說出,再讓學生獨立回答。
其實課堂遭遇冷場是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看教師如何看待與處理。所以當教師遭遇冷場的時候,應多從自身找原因。其實預設太過死板,只能使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而課堂中的生成才是最精彩的。遭遇冷場,教師不要慌張,冷靜下來,想一想,是問題提得太大,還是教師對學生估計過高,造成冷場。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之外,還需要我們教師具有敏銳的思考能力和靈活多變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惠民縣第三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