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來時,載著外甥女妞妞去海邊撿貝殼。回來的路上,妞妞指著一大片黃燦燦的稻田問我:“那地里長的都是啥呀?”我告訴她,那些都是水稻,農民伯伯要先插秧,后施肥,等它長出稻谷了,然后再收割,把稻殼去掉,就是我們天天吃的大米了。
“噢,我懂了!”妞妞拍著小手歡呼起來。我卻忽然想起本學期人教社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聽聽,秋的聲音》,有點弄不明白了。這是一首贊美秋天的詩歌,其中寫道,“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里,在每一朵花里,在每一滴水里,在每一顆綻開的谷粒里……”我琢磨著,谷粒什么時候可以“綻開”呢?回到家,又問一生務農的老爸:“你見過綻開的谷粒嗎?”老爸以肯定的語氣說:“谷粒并不是花,哪綻得開?碾米的時候,碾碎的也只是谷殼,粒還在嘛。”
哦,原來谷粒不會綻開!這樣的答案,讓我陷入沉思。
課本與現實不盡符合的問題,以前也遇到過。如人教社語文第八冊課本中《太陽》一文提到,“太陽離我們有1億5千萬公里遠。”而隨后的一篇《妙不可言的位置》中又說:“地球距離太陽1.496乘以10的9次方千米”。如換算成公里,這兩個數據前后矛盾,相差近10倍,讓孩子們摸不著頭腦(幸運的是,新版課文已將此處修改為“8次方千米”)。
又如人敖社語文第九冊《蜜蜂的贊美》中,有一處數據說“一只蜜蜂要釀造一公斤蜂蜜,必須在一百萬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叢同蜂房的距離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飛上四十五萬公里,差不多等于繞地球赤道飛行十一圈。”其實,在采集季節,一只工蜂壽命最多一兩個月,何況還要除掉不能采蜜的幼蟲期。本來,以蜜蜂的勤勞比喻要多讀書、多積累,但由于比喻的前提并不存在、數據經不起推敲,“一只蜜蜂要釀造一公斤蜂蜜”的這種說法不能成立,就使得同學們對這篇課文的立意打了一個折扣。
書本出錯教學補。針對上述問題,我想,在課堂上盡可能地修補瑕疵,將壞事變為好事,不僅有利于同學們正確解讀課文,還有利于開展綜合性學習,進一步調動大家探討問題的積極性、拓寬知識面呢。而“鼓勵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正是當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嗎?
實踐,給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有次家訪,家長熱情端上一杯甘甜的蜂蜜茶,自豪地告訴我,他養了50多箱蜜蜂,一年產蜜有400多公斤。沒幾天,剛好上到《蜜蜂的贊美》一課,我頓生疑問:如果一只蜜蜂釀造一公斤蜂蜜,那么,50多箱、一箱上萬只蜜蜂,年產量怎么會只有400多公斤?于是,我靈機一動,布置了一道家庭作業——這篇課文可能有個小錯誤,請同學們放學后作一番調查:一只蜜蜂能不能釀造一公斤蜂蜜?
聽說連課本也可能出錯,大家的好奇心不知有多高。這道題對城里孩子來說也許很難,好在我校就在農村,同學們有的自己跑到養蜂場去問,有的回家問父母,一度形成學生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互相探討的良好氛圍。第二天,同學們紛紛搶著發言,都說小蜜蜂的壽命很短,還沒等釀夠一公斤就死了。我對同學們的正確答案首先給予表揚,然后從瑕不掩瑜、如何改錯、怎樣學習蜜蜂精神等方面,著重談了自己對這篇課文的認識。同學們最后一致認為,像這樣贊美蜜蜂同樣感人:“一只小蜜蜂輕得只有100毫克,每天還要在百花叢中采集400毫克的花蜜(據《中國養蜂》1996第6期載文),遠遠超出了自身的體重。可見,點滴甘甜都來自于辛勤耕耘,來自于匯集數不清的鮮花。”
由于《蜜蜂的贊美》這堂課效果很好,同學們的好奇心得到激發,求知欲望明顯提高,舉手提問蔚然成風。在下一節課《十里長街送總理》中,當大家根據課本提示“認真讀讀課文,看看插圖,想象一下當時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情景”進行自學后,一位平時很膽怯的女生舉起課本,指著插圖,有些氣憤地發言道:“這個解放軍叔叔怎么一點也不悲傷!別人都望著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他還看著別處。”其他同學也異口同聲地說:“對呀!怎么這樣?”
我仔細一看插圖,果然發現畫面上有位戰士面無表情,且目光也與大家不一樣,但轉念一想,這位戰士應該是衛兵,要維護秩序,所以神色才會不一樣吧?我說出自己的想法,可孩子們依舊爭相發言,表達不同意見。有的認為他完全可以一邊維護秩序,一邊望著靈車方向;還有同學更是細心發現,課文中明明寫著“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配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就他少一個“都”啊!并表示要寫信給出版社,反映自己的意見。我趁熱打鐵,開展小組討論。經過這樣的討論,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加強了,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閱讀一篇課文,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通過切身體會,我覺得從鼓勵質疑、發現、創新入手,提倡綜合性學習。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是理解和實踐新課程理念的理想途徑。
最后,衷心希望我們的課本少出差錯。拿教科書當靶子,讓同學們練刀,畢竟有損教科書的尊嚴。
(作者單位:詔安縣仙塘小學 責任編輯:陳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