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讓我們從旁觀和評價的方面去解讀課堂。它雖不是課堂教學本身的實踐性內容,但卻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實中的評課很多沒有深入到關鍵與實質內容,沒能解決根本問題,參與者收獲不大。怎樣讓評課發揮其真正的功能,達到教評相長,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一、緊扣目標,有的放失
教學目標不僅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還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參照。事實上,許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并不清楚如何制訂教學目標,有時即使確定了較為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難達成。如《詹天佑》(人教版六上)第二課時的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輕聲讀第4自然段,思考從哪些語句看出他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圈畫出重點詞句。特別是他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生讀文圈畫,同桌交流)
師: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詹天佑的愛國情懷?
生:詹天佑不怕目難,也不怕……勘測線路。(師出示句子)
師:讓我們回到上文,輕聲讀課文2-3自然段,看看有哪些語句讓你心里不平靜?
(生輕聲讀課文2-3自然段)
師:哪些語句給你心靈震撼。讓你久久不能平靜?
生:有家外國報紙……中國人還沒有出世呃?(師出示句子)
師:外國人輕蔑地說什么?會嘲笑什么?
生:嘲笑中國人自不量力。
生:嘲笑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還敢跟我斗?
師:還有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一會兒要學生思考哪些語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一會兒讓學生感受詹天佑的愛國情懷;一會兒問學生哪些句子讓自己“心靈震撼,久久不能平靜”;一會兒又問學生哪些語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目標不明確。要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都不清楚。教學目標從哪里來,又該到哪里去,這不僅僅是授課教師要認真思考的,也是評課者首先應該弄清楚的。
評課的著力點首先要定位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一看目標是否依據課程標準,依據教材;二看目標是否著眼于學生實際(即學情),是否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制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同時更要關注執教者是怎樣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策略來達成這一目標的。如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唯一的聽眾》(人教版六上冊)的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讀課題。 (生讀)
師:課文中有一些新的生字、新詞。你會讀嗎?
(出示:“儀”、“隆重的儀式”,學生分別讀生字、新詞兩遍。)
師:看第二組詞。(出示:“歉”、“抱歉”。學生分剮讀生字、新詞兩遍。)
師:“歉”是生字,筆畫多。看老師寫。伸出手指跟我一起寫。(師板書,生書空)
師:在紙上寫,注意筆順。
(生寫“歉”,師巡視并提醒:可以放大寫,寫大了不容易錯。)
師:看第三組字。(出示:“溜”、溜走,生讀。)
師:怎樣的走叫“溜走”?
生:悄悄地走。
生:不讓人知道偷偷地走。
師:讀——(出示: “割”“無法割舍”)
師:“割”,看老師寫,“|”要出頭,寫一個字。
(生寫“割”,師提醒:課文中的生字要寫正確)
師:哪些東西無法割舍?
生:親人、朋友無法割舍。
生:友誼無法割舍。
生:書是我的最愛,我無法割舍的。
師: (出示“嘿”)這個字怎么念?(生讀)
師:這是一個嘆詞,表示強烈的感情。放到句子中讀,它袁達怎樣的感情? (自讀、指名讀句子)
生:表示激動、開心。
生:有點興奮、自豪。
生:有點情不自禁。
師:所以一個嘆詞,一個字在文中包含著豐富的感情
從薛老師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三維目標是以知識和能力為載體的,其他兩維融于此中,整體推進,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其操作性強,達成度極高,連閱讀教學中的生字、新詞教學都不輕易放過。并根據文本特點、學生實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達成教學目標。用薛老師的話來說: “如果自己不帶一個班級,也許就不會這樣關注字詞教學。”一句看似簡單的話,卻透射出全新的教學理念。目標的制定源自于對學生的發展著想。
二、抓住重點。切忌空泛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體現在教學目標上,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而課堂又是由無數個教與學的活動共同組成的。面對一個個教學活動,很多教師在聽課時不能深入到課堂的本質,評課時不知從哪里人手,評價內容也僅僅停留于外在形式上,或者是人云亦云。如在一次教學研究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執教《第八次》(蘇教版三上)。評課時,第一位老師評: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課,王老師情感十分投入,以情激情。學生學習的熱情很高……第二位老師評: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教學設計新穎,老師的語言感召力強,學生朗讀很有感情。我都被深深吸引了……第三位老師評:我也認為這是一節非常精彩的課,教師充滿了激情,引導學生移情體驗……六七位老師都這樣評價。而事實是,執教者是位素質優秀的老師,其基本功很扎實。可這節課我們只聽到他那充滿激情的導語和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學生幾乎沒有自主思考的空間,沒有情感體驗的過程,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沒有得到較好體現。如果我們不能發現問題(或不想說出不足之處)。而一味地說這樣的課堂是非常成功的,無論是對執教者還是對評課者本人都將是無益的。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通過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基于這一認識,評課應實事求是,不輕易給一節課下“成功”或“失敗”的結論,而必須抓住其中的主要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否有效來評價。圍繞這一中心問題,我們可以結合日常參與研究活動的主題來思考(一般各級各類的教師培訓、教學觀摩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評課做到突出重點,集中主要問題進行評議和研究。在全國小語會“智慧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上,特級教師閆學對王紅老師執教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人教版四上)是這樣點評的:她用自己的智慧開啟了學生的智慧,在學生面前照亮了一條尋求知識、解除疑惑的道路。課文講述的是關于恐龍的知識,這個題材的文章是孩子們喜歡的。但為什么說鳥兒是由一部分恐龍演變的結果,是學生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王老師緊緊抓住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找一找畫下來,讓學生找出答案,找到根據。在文本前后反復的勾畫中,孩子的問題一步步被揭示,新的發現層出不窮。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感受著發現與思維的快樂。王老師始終只是點撥,她從來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不斷地啟發孩子自己研讀文本作出回答。同時,她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思考狀況,給每一位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傾聽、彼此啟示、互為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文本的表達方法、用詞準確等特點隨機穿插,無痕的引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略了語言的魅力。沒有看到這節課的教學過程,看了閆老師的點評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三、圍繞專題,關注亮點
一般來說,各級各類聽課評課活動是為了交流、學習、總結并推廣教學經驗和方法等而進行的,并且這類活動都會有一個明確的專題(或研究目的),屬專題性研討、觀摩活動。活動中展示的公開課是一次集中大家智慧的過程。通過選課、備課、研討、修正、試教、再上課等諸多環節。公開課是一次有深度的行動研究。作為評課者要站得高,評得透,緊扣專題要求,認真而又細致地觀察課堂教學中與專題相關的教學活動,關注亮點,及時捕捉智慧火花,并通過點評與執教老師分享教學智慧,感受生命意義。
在全國小語會“智慧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活動中,特級教師林樂珍老師執教《“紅領巾”真好》(人教版二上)時,她是這樣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的。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一學生初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后,突然說:“老師,這里錯了。前一個紅領巾上面有兩個小點點,而最后一句話中的紅領巾上面只有一個小點點了。”林老師聽了學生的插話及時應允:“是啊,怎么變成一個小點點了呢?你真會發現問題!”“小朋友的問題,老師把它記下了。”并在黑板上寫一下“和”。接著繼續引導學生讀書學習,當孩子們深入學習課文后,林老師巧妙地進行邏輯引讀:在“紅領巾”的幫助下,林中誰最快樂?生接讀第一節;在“紅領巾”的幫助下,林中誰最活躍?生接讀第二節。在此基礎上林老師引導學生背誦第一第二兩個自然段,而后板書課題“紅領巾”真好,并追問:“小朋友,你發現了什么?這樣一引‘紅領巾’指的是什么?要是沒有引號是指什么?”學生很快明白加上雙引號,“紅領巾”就成了少先隊員了。“好端端的雙引號,在這里怎么變成一個引號了呢?誰知道?”林老師又將問題拋向學生。這時,有位孩子說:“一句話中,有了一個雙引號。里面的就變成單引號。”“你是怎么知道的?”老師興奮地問。孩子也十分自豪地說:“以前我問過爸爸,爸爸告訴我雙引號出現了,里面的雙引號就要變為單引號。”“有問題就要問,這樣就解決了。”老師及時表揚了該學生。這里,老師機智地處理課堂上“生成性”的問題,重要的不是直接告訴結果,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由淺入深,將問題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問題來自于學生又“踢”給了學生,這不正是教師大智慧的體現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教師進修學枝 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