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有助教師之間互相學習、切磋教藝、交流經驗、促進成長。新課程打破“只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而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以教定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教學評價模式。
一、樹立“生本”意識,更新評價理念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本次課改的核心理念,這必然要求教學評價指向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根據學情來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學情視角中的評價觀是將原先評價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轉移到“學習效果”,包括對學生學的情況,教師教的情況以及課堂活動幾方面進行多維評價。
二、實現以學論教,促進評價改革
“以學論教”是現代課堂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我們的評應關注學生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合作交流等諸方面,以學生呈現的四種狀態(即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目標達成狀態)為參照。
(一)學生參與狀態
參與狀態包括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深度和態度。參與廣度看學生是否全體、全程、積極主動、饒有興致地參與活動,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生多不多,有沒有被遺忘的“角落”。“差生”有沒有參與教學活動;參與學習的深度,主要反映在學生思考探究活動的質量上,看學生自主與小組學習中提出問題的創意度、回答問題的深刻度,并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等;參與態度,主要是觀察學生參與的目的性,參與的主動性。參與注意力的保持性。學生參與面廣,探究問題深,參與目的明確,課堂教學效果就好。
(二)學生交往狀態
在品德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往素質,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與人融洽相處,完善自我是教學的重要任務。評價學生的交往狀態,主要看學生之間在活動過程中能否友好分工與合作,實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學生遇到困難時是否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師生之間的合作、平等對話是否語言得體;課堂氛圍是否民主、友好、和諧、活躍: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自己的成果是否自信大方;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表達能力、自我控制調節能力和評價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學生認真傾聽、互助互學、共享共進情況等。
(三)學生思維狀態
學生對文本能否主動閱讀、積極思維、質疑探究;能否根據一定的學習目標,自己設計問題,適時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見解有個性、有創意、拓展、發散精彩,進行有創意的活動。如《秋天在哪里》一課,詢問學生可從哪里找到秋天,學生就能積極動腦筋分別從校園、水果店、動物身上、農村、餐桌上找到秋天。
(四)目標達成狀態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目標達成狀態可以從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進行測定。主要看學生學習情緒是否高漲,學習熱情是否得到激發,課堂上是否根據學習目標開展有效活動;對道德知識掌握、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情況。
三、發揮主導作用,提高評價實效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評課時要關注教師的“教”。
(一)教學理念更新
在評課中。我們應關注授課教師是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信任和賞識學生,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活動設計是否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把握好教育目標與學生品德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教師與學生、文本對話是否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所設計的活動能否引導學生多問、多想、多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質疑與反思,體驗與感悟,進而獲得真實的感受。
(二)教學目標達成
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的依據。品德課程的“3+1”結構目標是品德課程共性與個性的綜合體。為此。我們在評課時要看教師教學目標制定是否明確,導向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切合學生實際。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是否可操作、可檢測。好課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高。在評課時要關注教師能否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的實現,任何割裂四維目標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作為綜合性課程每項活動的目標也是多重的,有的是顯性目標,有的是隱性目標,評課時要看教師在完成顯性目標的同時是否注意并完成蘊含在活動中的隱性目標。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走近殘疾人》,制定的目標是:1、引導學生認識殘疾人,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2、增進對于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3、樹立主動幫助殘疾人的意識。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單手穿衣,蒙眼取物;展示錢紅艷的生活圖片,欣賞《千手觀音》;社會關愛殘疾人事例等。可以說,通過活動顯性目標已經達成,但這節課還有一些隱性目標就沒完成,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肢體的教育;學習殘疾人錢紅艷、千手觀音表演者等的頑強意志以及他們樂觀生活的態度:珍惜自己的生命教育等。
(三)課程資源開發
品德課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教師要有開發課程資源能力,并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當地有效的教學資源開展體驗性、操作性等實踐活動,注意資源有機整合。新的課程觀認為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評課時要關注教師是否善于用教材去教,能否依據課程標準,因時因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注重聯系社會變革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請到我的家鄉來》(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如果按教材內容照本宣科顯然不符合實際,因為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自的特點,不能生搬硬套。一位教師在執教時,就注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結合家鄉特點,課前讓學生自由組合,從家鄉自然景觀、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家鄉特產、名人故事人手開展調查。課上各小組匯報,圖文并茂,感人至深。效果較好。
(四)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是否源于學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生活;設計是否巧妙、新穎、有創意,體現回歸兒童生活的理念,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是否凸顯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性,關注每一個同學;是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空間;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善于發現課堂生成性問題;對學生的活動表現是否進行恰當、有效的評價。如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水和我們的生活》中的主題活動《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有的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奔騰滾滾的長江水、雄偉壯觀的黃果樹瀑布等,雖然美但離學生生活太遠;有的運用媒體播放干旱地區禾苗枯死、土地皸裂來說明水的重要,由于學生沒有體驗和感觸,引不起學生共鳴。一位教師獨樹一幟,課前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里用水的情況,并了解家人每天在哪兒怎樣用水的,并記錄下來,課堂上讓他們交流用水情況。有的說:“我家里刷牙、澆花、煮飯、洗澡都要用水。”有的說:“我媽做衛生、拖地板、洗菜、洗衣服要用水。”有位學生說:“我家每月用水8噸。”8噸水到底有多少呢?老師告訴學生們,1噸水相當50桶左右的礦泉水,8噸就是400桶礦泉水。學生一下子“呀”出聲來……由于這些事例就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每個學生都有感受,就會有話可說,有情可訴,體會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的道理,達成了活動目標。
(五)教師業務素養
1、調控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師預案設計是否留有包容度和自由度。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一旦學生提出不可預料問題時,能否及時調整好自己的預設,順應學生有價值的生成以及有效處理隨機事件的能力。
2、語言與情感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教師評價語、過渡語、小結語等是否做到精心設計,語言表達是否準確、流暢,無科學性錯誤。體態語運用情況等是否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否注重學生的情感培植和內化。
3、教學策略與媒體使用能力。
教師是否選擇和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愛學、會學、善學;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情況,以及對學生的即時評價是否具有發展性和激勵性;對學生的激勵既不形式化,又具體、誠懇;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能否及時以恰當的方式糾正;多媒體手段使用是否適時、適量,是否體現交互性、直觀性和創新性。
評品德課的關鍵要促進“兩個發展”:一是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因此,評課不在于鑒定教師的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教學上的問題,給予教師恰當的幫助與指導,促使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寧德市蕉城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