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品德課堂,力求兒童的學習過程不僅要經受認知的挑戰,從中獲得理智上的滿足,更需要在情感、心靈的充盈上獲得精神的體驗,實現認知與社會生活的鏈接,在回歸生活社會的過程中得到正確的價值觀的引領。促使自身品德的和諧發展。對一堂品德課的評價雖然沒有一個完全公認的標準,但是基于上述的認識,我認為品德課堂應該是有生命力的、靈動的、富有個性的。應該是用活動形式呈現的課堂;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欣賞者,把文本教學轉換為活動化教學。小課堂拓展為大課堂;應當樹立“大品德教育觀”,即在課堂中呈現出品德課的“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綜合性”和“情感性”等課程特點。
現在,我們就以《好大一個“家”》為例,一起去評價新課程下的品德課堂。
《好大一個“家”》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活動主題“我們的大中國”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行政區劃。初步學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查找省級行政區和省級行政中心,能對祖國有更深入的了解,強化熱愛國土的情感。
一、立足于品德課的主題內容
評價依據:能正確理解品德課程內容標準;課程資源意識強: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貼近兒童生活;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和做人。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樹立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并且能夠善于發現、積累、挖掘課程資源。
在《好大一個“家”》這一主題活動課例中,教師緊扣主題目標。準確地解讀教材,把文本中的每一個導語巧妙地貫穿于活動之中,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本中的圖例,巧用文本提升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她把教材當作一個藍本,并對教材的幾個版塊進行了必要的補充、整合,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共享資源”,建構學生需要的活動教材,盤活了課程資源,使主題活動內容更具有實效性。教師還充分利用了校本課程資源,借助校園地圖網,引導孩子們了解祖國的自然概況,知道祖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體驗熱愛國土的感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學生快速高效的學習提供了快捷方式。
二、著眼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學習方式
評價依據:能用探究、體驗等方式學習,學習有自覺性;積極開動腦筋。勇于質疑;能聯系自己的品德行為思考、辨別道德問題;能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提供一個開放式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好大一個“家”》一課,在豪邁抒情的背景音樂中,學生通過“看地圖,說發現”,“玩拼中國政區圖”以及類似“開心辭典”中“猜猜我是誰”等學生樂于接受、適于接受的生動有效的活動形式,將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目標落到實處。體現了課標中關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積極主動的、富有個性和創造的過程”的理念。
三、關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的和諧氛圍
評價依據:教師熱愛學生,親和力強;基本功扎實;積極鼓勵學生,善于組織、引導學生主動、扎實地學習。學生喜歡上品德課,品行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能糾正不良行為,并將良好行為擴展到家庭、社區;能實現道德知識的遷移和道德情感的升華;學生自主參與,有民主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積極參與道德思辨,體驗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觀念;有興趣討論、研究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現象,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面大,師生、生生交流與溝通多;學生合作意識、能力強。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和指導調控評價能力是上好品德課的兩大素質?;顒觾热莸倪x擇、活動過程的設計、活動形式的安排可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能力,而學生活動的交流討論、成果共享,師生互動評價、生生互動評價則可以顯示出教師的指導與調控能力。
在《好大一個“家”》課例中,“感受快樂,享受收獲”的課堂風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甜美豐富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的形體語言,合適中肯的評價語言,牢牢地抓住了孩子們的心??v觀學生們的表現,在小組活動中各抒己見的愜意。在游戲活動時躍躍欲試的熱情,在回答問題時落落大方的神態,無不顯示著學生們思維活躍,充滿智慧。整個活動一直都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看似散亂,然“形散而神不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始終飛揚著生命的光彩。
(作者單位: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