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反復研讀朱光潛先生的《談文學》,其中有一段回憶,讓我深有感慨:
從前我看文學作品,攝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說的內容。如果它所寫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勝,我便覺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語言文字如何。反正語文是過河的橋,過了河,橋的好壞就不用管了。近年來我的習慣幾已完全改過。一篇文學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語文。如果它在這方面有毛病,我對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麗的詞藻,存心裝飾的文章令我嫌惡;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確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那一句話只有那一個說法,稍加增減更動,便不是那么一回事……這種精確妥帖的語文頗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銳的敏感,極端的嚴謹,積極艱苦的掙扎。一般人只是得過且過,到大致不差時便不再苛求。
仔細想來,《猴王出世》的備課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一、傳統閱讀課堂——關注“寫什么”
這是一篇作為略讀課文的近代白話文,第一次備課,我們走的是傳統閱讀教學路線。我們認真遵從教學參考書,教學目標設定如下:初知課文大意,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閱讀提示”,自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不理解的詞句,結合注釋,或略作講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釋。接著,從扶到放品讀重點內容,感受猴王形象,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諸如:
句一: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這猴在花果山上,能做些什么事兒呢?自由說說,可以按句子內容說,也可以擴散。
2、補充:原著中描寫石猴與群猴在松陰之下玩耍的片段,豐富學生的了解。
3、指導朗讀,感受猴性、野性。
4、你讀到了一只怎樣的石猴?
句二: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1、你讀到了怎樣的石猴?
2、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學生自由說。
3、引導學生抓住“徑”字,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
4、感情朗讀。
縱觀以上教學,只關注了課文“寫什么”——小說情節、故事內容,從而感受人物形象。抓了幾處語言點,也只是把它作為了解情節、把握形象的跳板。這是典型的從“內容”走向“意義(形象)”的傳統閱讀教學模式。
傳統略讀課文的教法,引起我們的思考:這樣的課堂。學生收獲了什么?
了解故事情節?
《猴王出世》是一個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說起故事情節,大都能滔滔不絕,還有必要這樣學習嗎?
感受猴王形象?
課前談話充分說明學生對猴王形象的了解:頑劣活潑、機智詼諧、神通廣大、敢作敢為、嫉惡如仇、堅韌不拔……這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美猴王孫悟空,早已深深地印在學生心中,還有必要這樣學習嗎?
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學習早已熟知的故事,炒冷飯式的名著閱讀,與觀看影視作品《猴王出世》相比,能有什么樂趣可言?
掌握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人教版三上語文教材已編排略讀課文,對于五下的學生來說,已有兩年的學習、訓練經驗。這堂課上,除了收獲近代白話文的一點讀書技巧之外,其他的微乎其微!
按照傳統方式來上,這堂課意義何在?價值何在?靜下心來,我們細讀文本,學習課標,查閱資料,反復思考:這樣的經典作品,我們究竟該教什么?學生究竟要學什么?
二、顛覆傳統課堂——關注“怎么寫”
朱光潛先生說:“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說、戲劇的人們,大半在小說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就是詩。”
宗白華在《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中引用歌德的話:“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他把沒有受過文學教育的人稱作“常人”,他認為:“文學是如何地經過藝術家的匠心而完成,借著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現出來,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
于是,在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故事以外”,努力關注“微妙的形式”,重新細讀這篇熟悉的小說。我們發現,如果只停留在課文內容上,句一完全可以改寫為: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吃的是草木,飲的是澗泉,采集山花,尋覓樹果;與狼蟲結伴同行,與虎豹成群結隊,獐鹿是他的朋友,獼猿是他的親人;晚上住在石崖之下。早晨游走在山洞之中。”
句二也可以改寫為:
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吧!我進去吧!”
這樣改寫,粗粗地看,內容沒有什么變化。那么,是不是可以說讀改編版與讀經典原著是一回事?很顯然,不是!
原著中簡潔的短句,富有節奏的韻律,匠心獨運的語言形式。與石猴活潑跳躍、頑皮可愛、自在逍遙的形象高度融合,這在改編版里還能感受到嗎?很顯然,不能!
改寫時“被改變的東西”正是我們要教的。改編版中“流失的東西”正是學生要學的。影視作品里“沒有的東西”,正是需要細細品味的!
思考促使我們成熟:在文學作品中,言語符號,不是過路之橋,而是文學的本體。一定的言語內容產生于一定的言語形式,言語形式的差異往往就是言語內容的差異,即便言語形式的差異極為微細也不例外,而有的極為微細的形式差異卻表征著言語內容的重大區別。
越是經典名著,它的藝術形式越是應該受到尊重。語文課上,教師帶領學生閱讀經典名著,就是要引領學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無奇的東西,玩味出隱藏的妙蘊來”,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從而體驗由此帶來的深度快感。
于是,我們調整了教學思路。拋開原先“從內容到形象”的套路,緊抓經典名著的語言表達。我們的設計以“語言表達”為經,以“人物形象”為緯,讓學生既得言又得意。
從“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細讀諳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到“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全課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梳理故事情節和主要內容,四分之三的時間則是用來品讀、咀嚼、領悟、積累課文的語言和表達范式。教師的教學語言直指語言表達。諸如:
“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里。那么,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它寫出來的呢?”
“請你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怎么寫’的角度談一談,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作者寫作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反過來說,正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這就叫經典。”
“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作品與二流作品之間的區別,往往只差幾個字。同學們,像這樣描寫石猴的語言——短促、重復,文中還有幾處,你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上了這堂課,大家一定發現: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因為——‘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
這些教學語言,是“語文意識”在課堂實踐中的體現。它們的意圖是語言表達,它們的指向是語言表達,它們的回饋也是語言表達。
這樣的語文學習,學生收獲了什么呢?請看片段: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研讀第二個問題: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請抓住一兩個關鍵的句子進行研讀,用心體會語言的秘密,做上記號,待會兒我們進行交流。(學生自主研讀,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生:我研讀了這一句:“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首先,從這么多的語句中,我感到,昊承恩在這里用了擬人的手法。猴子是不會說人語的,但是他卻把人語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這個猴子說得活靈活現。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采中……”這里的“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和“跳”字把石猴的動作描寫得十分生動。(眾掌聲)
師:同學們,你也研讀這句話的請舉手。好,我們把這句話讀一讀,再來感受感受。
生:(齊讀)連呼了三聲……徑跳瀑布泉中……
師:剛才他說得非常好,我還想建議你們再讀讀猴子的語言,讀讀他說的話,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讀)“我進去!我進去!”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對這件事情很有實力。(眾笑)
生:他很有活力,我進去,我就一定能!(掌聲)
生:他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我進去,我就一定能出來。我就是猴王了!(眾笑,掌聲)
師:如果換一種寫法,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讀讀看。(課件出示:我進去吧!我進去吧I)
生:我感到好像是強人所迫的樣子,
生:我感到他猶豫不決。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著進去的。(眾笑)
生:我感到他沒剛才那樣自信。
師:是呀,這話一聽就不像是石猴的嘴里蹦出來的!讓我們再讀課文里的語句。“連呼了三聲——”讀!
(生齊讀)
師: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作品與:流作品之間的區別。往往只差幾個字!同學們,像這樣描寫石猴的語言——短促、重復,文中還有幾處,你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學生自由跳讀課文,感受石猴的語言特點。)
生:(讀)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師:同學們,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這兒指福氣和運氣。
師:大家都有福氣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氣了。怎么讀呢?
(生有感情地齊讀此句)
生:(讀)眾猴把他圍住,問道: “里面怎么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
師:一聽就是石猴的語言。
生:(讀)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請你關注這個“都”字,可以加上動作,再試試。
生:(讀)“都隨我進來!進來!”(做動作)
師: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師:讓我們一起來一遍,加上動作。“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迫做動作邊讀)“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讀到這里,你又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請你在相關的句子邊上寫下批注。
生:我讀到了勇敢、大膽。
生:我讀到了石猴心中有他人。
生:我讀到了一個動作敏捷的石猴。
生:我讀到了一個干脆利落的石猴。
生:我讀到了一個自信、有勇氣、毛遂自薦的石猴。
學生領悟到的,是語言節奏和人物特點的有機統一,是語言表達的準確、細膩和傳神,是“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這個對多數人來說的語言秘密。
我們有理由相信:語文教學要始終著眼于怎樣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實現出來。語文教學內容只有關注“怎么寫”,才能更好地體會“寫什么”。這樣的語文課才真正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本專題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