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大多停留在“買書、看書”的“初級階段”,他們一般并不缺書,卻普遍缺少教師和家長的閱讀指導。正因如此,他們也往往空成“閱讀機器”而難有顯著收效。那么,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指導呢?
一、精讀與博覽相結(jié)合
一位家長說,他女兒既愛讀魯迅、冰心作品,也愛看《西游記》、《封神演義》,還喜歡鄭淵潔的童話,他擔心“太費時間”。這位家長似乎很注意把好圖書的“入口關”,卻不知精讀與博覽正如鳥之雙翼,只有有機結(jié)合方能騰空展翅、滑翔凌空。選書如果過于“講究”,就如同吃飯只求精細而沒有粗糧一樣,同樣會導致營養(yǎng)失衡!其實,課外閱讀就在于一個“雜”字,只要閱讀者本人有興趣,涉獵廣泛絕非壞事,絕不至于“費時間”。
二、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
課外與課內(nèi)沒有也不應有“三八線”。課本中有些課文是從名著中節(jié)選來的,因此最好再通讀原著。如,我班學生學了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后,我就讓他們再看《寄小讀者》、《小桔燈》等。在學過《小英雄雨來》后,我更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作者管樺的《將軍河》、《深淵》等文學作品和《快樂的節(jié)日》、《我們的田野》等歌曲,之后專門在班會課中搞了一次“管樺專場閱讀會”。如此一來,學生對管樺先生的印象豈能不深?
三、欣賞與批判相結(jié)合
蘇軾曾說:“書富如海,百貨皆有。”這指的是書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其實,即使是質(zhì)量較高的“良書”,也同樣無法“照單全收”。在我班墻報上,就設置了“向我開炮”專欄,專門發(fā)表學生讀書后的挑刺、質(zhì)疑、調(diào)查等文章。弗西斯·格瑞萊特在《培養(yǎng)閱讀技巧》中說:“閱讀是讀者積極活動的過程,讀者帶入這一過程的東西,往往比他從讀物中所找到的東西更重要。”當我們一冊在手、浸潤其中之時,千萬不能忘了帶上“自己的眼睛”。
四、讀書與動筆相結(jié)合
說到讀書筆記,大家印象中無非就是在書頁的天頭地角、中縫邊沿等處作些諸如批注、筆記、圈劃、摘抄之類。其實,動筆的形式并不止此。近年來。我每新接一個班,總是要求他們?nèi)耸忠槐尽罢洷尽薄W生在課外書中遇到了好詞佳句,感受了美文妙筆,如果不作摘錄,就會如同過眼煙云。怎么辦?我讓他們將之收錄到專門的摘錄本上,并為文字適當配些插圖線條。漸漸地,學生竟然都喜歡上了這種“手抄報”式的摘錄了!
閱讀指導之法當然不止以上幾條,但是,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結(jié)合”,或許也能讓學生的課外閱讀“征程”稍稍“提速”吧!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縣錢清鎮(zhèn)江市小學 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