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造動態的語言訓練空間
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將“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當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結合教材,精心設計,創設一種情境,營造一種氛圍,或激起興趣,或勾起聯想,或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無論是解題,還是練習、小結,都有其積極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文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學烏鴉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后設問:“瓶子里的水是怎樣升高的?小烏鴉為什么會喝著水了呢?”接著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習:
①( )的小石子( )少了,( )的小石子( )多了。做完以上練習進一步提問:在旁邊找不到小石子怎么辦?
②因為地面上的( )漸漸地( ),而瓶子里的( )漸漸地( ),所以( )。
最后設問:小烏鴉喝著水了,你想對它說什么呢?
這樣創設問題情境,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把課本的語言重新整合營造出一種動態的“人性空間”,不僅讓學生學會用“漸漸”說話,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將語言訓練與對話文本聯系起來,對學生創造性理解課文提供極其有利的條件。
此外,閱讀教學更必須走向學生生活實際,將書本上靜態的語言通過學生的誦讀和再現,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生動的情境:將書本上靜態的語言通過學生的遷移和運用,轉化成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生活語言、富有個性的語言。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二、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思維空間
學生面對文本中出現的景物、人物、事件,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和興趣,他們的思維處于高度興奮、活躍的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抓準時機,創造一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營造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人性空間”。
1、設置懸念,誘導創新。例如在教學《三個兒子》一課時,我沒有在情節性提問上兜圈子,改變了常規的教法,獨辟蹊徑設置懸念:明明有三個兒子,為什么老爺爺卻說只看見一個兒子?引導學生讀書從文中找到依據。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對課文信息實行重組,把“媽媽們提著很重的水很累很需要幫助”和“第三個兒子與第一、第二個兒子做法的比較”等內容聯系起來思考。于是學生在信息的重組中獲得了結論:因為第三個兒子在媽媽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了媽媽,是個孝順的兒子,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這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的思維、語言的發展過程,無疑具有創新的意義。
2、激發想象,引導創新。閱讀教學中,如果能熱情誘導學生大膽想象,就會給他們的思維插上彩色的雙翼。例如我在教學《窮人》時,我讓學生理解課文后對故事進行續編;又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盤古累得倒下了,他的身體發生了變化,請同學們讀課文后再說說發現了什么?在匯報時其中有個學生發現了省略號表示什么。我便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盤古的身體還會變成什么?請同學們用上以上的句式寫一段話先在小組內交流再選出最好的在班內交流。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對已有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養成了除舊布新、用多種思維方式探討所學知識的思維習慣。
3、引導對話,培養創新。在學生閱讀感悟、親歷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把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語言的領悟、情感的體驗釋放出來,引導學生關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勵他們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發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既是對文本所蘊含價值觀的感悟和認同,也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更能讓學生進入二度創新的境界。例如我在教學《從現在開始》一課時,在學完第五自然段后引導對話:小猴子終于當上了萬獸之王,我們用掌聲向他表示祝賀,這時你想對小猴子說什么?學生的發言有“小猴子你真棒,你能讓我們按照自己的方式過日子,最適合當大王。”……接著引導:沒當上大王的貓頭鷹、袋鼠他們也在這里,你有什么建議要送給他們嗎?這時學生的發言更精彩了,如“你們為什么不珍惜這個機會呢?”“你們別泄氣,只要以后改了就能當上大王了。”“你們以后可不能對人亂下命令,不然永遠也不能當上大王。”……在這些對話中,顯然學生已在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中融進了自己的體驗。迸發出了新的發現,已形成了新的價值的理解。閱讀的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閱讀教學中,要把創新思維的培養當作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去落實,因文而異,找準創新思維訓練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創新思維訓練中,養成一種好習慣,為今后在閱讀實踐中勇于創新,敢于開創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漳浦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