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在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學環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教學空間,走出課本,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充分挖掘教材空間,適時滲透綜合性學習
1、找準切入點,延伸課文內容。延伸課文內容,圍繞課文展開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策略。如教學人教版第十冊第四組課文《古詩三首》后,以三首古詩描繪的不同時節為散發點,請學生收集描寫有關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古詩,開展四季美景古詩誦讀會;或者小組合作,進行詩配畫比賽,開展賞畫誦古詩活動;還可以改寫古詩,把自己喜歡的古詩改寫成優美的散文(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有趣的小故事(如《游園不值》)、寫景敘事的小作文(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讓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活用資料等語文綜合能力。
再如,在教學古詩《長歌行》時,學習了“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一句后,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積累的描寫秋色衰敗的詞句,學生隨口說出“秋風蕭瑟”“萬木凋零”“落葉紛飛”“滿目蒼涼”等,還有的學生以只字片言描繪了自己印象中秋天的景象,一幅幅衰敗的秋色圖就在一個個生動的詞句中展開畫面,緊接著教師讓學生把剛才描繪的秋景,與古詩一二兩句所描繪的春天美景作對比,再談談自己的體會,此時“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的感慨溢于言襲,古詩所表達的勸誡人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思想已不言而喻了。教師適時挖掘教材的空間,既有效積累了好詞句,又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了古詩的寓意,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分析比較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2、關注課后“△”。進行拓展練習。在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課后出現了許多“△”,它所指定的訓練內容既與課文緊密相聯,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有觀察、收集、體驗、實踐、想象等多種形式,構成了教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為落實少年兒童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因此。關注這些“△”。也能做出“大文章”。
①拓展內容。如《跳水》課后的“△”:孩子被救上來以后,船長、水手、孩子都會說些什么?說一說,再寫下來。在此練習中,除了想象人物的對話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的描寫,使人物的對話更精彩,也使后續部分人物活化。劫后余生的情景仿佛浮現在人們眼前。還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或者說說自己知道的、看到的相似事例,以深化對課文內容及所表達思想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也訓練了寫作能力。
②拓展形式。《第一場雪》課后“△”要求收集有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試寫一篇說明雪的作用的短文。查閱資料、練習寫作是本次活動的主要任務,但我們不應局限于此。在廣泛收集資料時,既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是聲音、圖片、視頻資料;既可寫說明性的短文,也可設計廣告詞、宣傳標語,還可以是有關雪的兒歌、詩句等。我們除了寫一寫之外,還可讓學生演一演,模仿科技展覽中心的解說員,向參觀者介紹雪的作用,訓練口語交際等。
二、擴展課外閱讀空間,開展綜合性學習
1、向整部作品擴展閱讀。小學高年級課文很多節選于中外文學名著,學了課文中的一段名著章節后,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整部原著。一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二是培養孩子們對文學名著的興趣,積累對名著名篇的認識與感悟。例如教學《景陽岡》后,可鼓勵學生瀏覽《水滸傳》中武松“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等章節,從閱讀中了解武松的正直豪爽、剛強義氣、疾惡如仇的英雄氣概。結合課內教學,通過了解喝酒、打虎等情節的描寫,指導精讀表現武松的言行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2、向原文擴展閱讀。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是刪節稿或修改稿,引導學生閱讀原文,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內容,而且了解作家寫作過程及對作品的修改潤色工作。如教學《少年閏土》后,可以擴展閱讀魯迅原文《故鄉》,當學生看到30多年后的閏土,已經是“臉色灰黃”“眼睛周圍都腫得通紅”“渾身瑟縮”“手又笨又粗”,當年那個機靈聰明、“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閏土已經不復存在,對比之后對魯迅作品的深刻的思想性、積極的現實意義就更多了幾分了解。同時也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體會作者構思的精巧、涵義之深刻,領略文章刻畫人物的準確生動,入木三分。
3、向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閱讀。對于教材中提及的一些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可以鼓勵學生多讀,這樣可以較系統地了解這位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例如學習了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再讀他的《海的女兒》、《拇指姑娘》、《紅鞋》、《皇帝的新裝》、《大克勞斯和小克勞斯》,領略安徒生超乎尋常的想象力,驚人的藝術創造力,感受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與贊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其語言的簡潔樸素,充滿豐富想象力與濃厚的詩情及哲理,了解他的作品所處時代和社會生活,及作品中所表達的平凡人的感情與意愿。
4、向同類題材的其他作品擴展閱讀。學習了很有代表意義的一類題材時,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同一題材的作品,這樣就可以了解到同一題材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表達不同的寫作目的。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和長征中的故事《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飛奪瀘定橋》、《豐碑》,同樣以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為題材,毛主席的詩詞氣勢磅礴、豪氣沖天;而長征途中的故事有的壯懷激烈、斗志昂揚,有的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除了教材中的故事之外,還可以閱讀課外有關長征的故事、詩詞等,了解不同的寫法和不同的思想感情。
5、向學生的興趣愛好擴展閱讀。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練習時,在初始階段,應該精心選擇出可以供學生進行擴展閱讀的材料,有目的地練習課堂內所學習到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主動求知。如學習了《放棄射門》、《魯本的秘密》、《小音樂家揚科》這組課文后,很多同學對國外孩子的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應當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們自主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了解國外文學作品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們的興趣是健康有益的,我們都應該給予鼓勵與支持。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加強綜合性學習
1、辦展覽,展示活動成果。在班上可以開辟一個“佳作展覽”角,展覽近期學生課外作業中的習作、書畫、手抄報等作品。如上完《荷花》一課,可布置一些選擇性的課后作業,讓學生任選一二項,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與同學合作完成。(1)搜集圖片,進行荷花圖片展。(2)畫一畫看到的或想象中的荷花。(3)編寫詩歌或兒歌,贊美荷花。(4)收集荷花的古詩或詩歌,完成書法作品。(5)辦一期有關花卉的手抄報。根據要求完成作業后,由學生自己張貼出來,展示個性,體驗成功,感受不足。師生共欣賞、評析。通過比較,評選出若干名“小報編輯大師”“小書法家”“小畫家”和“小作家”。讓學生辦手抄報,可以使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審美能力,鑒賞能力。
2、開故事、詩歌朗誦會。讓學生把在課外搜集到的故事,在班上講給大家聽,隨后評出若干名“故事大王”,不斷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記憶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也可以自己創編詩歌,培養語言的再創能力。如,有一位老師上完《草原》一課,自編一首小詩:“草原風光美如畫,白云悠悠水潺潺。牛羊遍地綠草香,襟飄帶舞人歡暢。”同學們在老師的啟發下也饒有興致地編起詩或兒歌,還有的即興創作歌詞,用熟知的曲調演唱自己編寫的歌。興味盎然之際,學生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紛紛動腦筋,收集整合原有的知識儲備,寫幾句詩詞進行詩歌朗誦表演。盡管有些還寫得比較幼稚,但老師在小心呵護他們興趣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建議。久而久之,學生創作激情、創作能力就有明顯提高。
3、開匯報會,交流活動所得。無論是課外自主實踐活動,還是擴展閱讀活動,在活動期間或者活動結束,都有必要利用一些時間交流活動所得,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鍛煉口語交際、收集整理、動手操作等各項綜合能力。在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時,同學可以推薦一名小主持人,在他的主持下,暢所欲言,大家推薦自己近期閱讀的作品,可以是主要內容介紹,可以是好詞佳句賞析,可以是精彩片段欣賞,也可以是自己讀后感受。或講或演,或展示讀書筆記,或讀一文說感想,形式多樣,過程活躍,學生一定會樂于參與。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對所讀書刊的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
總之,“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的,我們應當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時間,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順昌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