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后進生,我們要樹立一種思維:一個缺口的杯子,如果換個角度看,它仍然是圓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學習上難免有快有慢。只要教師投入愛心、耐心、細心和精心,讓學生齊齊地成長并非做不到。
一、愛心呵護,健全人格
尊重人格是轉化后進生的前提。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任何損害人格的行為都會給他們的心靈帶來創傷,久之,就會對教師有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結果后進不進,差生更差。
靈靈是個性格內向的學生,原班主任說他做什么都沒有積極性,不想讀書,不想說話,整天用傻傻的眼睛盯著老師。我一進班就發現真有一個這樣的學生,他趴在桌上,兩眼一直注視我。我對他微笑,他的兩個嘴角就動一下,我走到他跟前撫摸他的頭頂,他抬起頭微微一笑。我笑著對他說:“你真可愛。”他直起腰說:“我不可愛。”我驚奇地說:“為什么?”他說:“不知道。”我說:“你長得虎頭虎腦的,兩只眼睛炯炯有神,說話又有禮貌,是個非常OK的孩子。”他笑了,笑得很開心。第二周班級選紀律督導員,靈靈把手舉得很高,我豎起拇指對他說:“你很棒!”他用手摸自己的臉,露出兩個眼睛,伸出舌頭向我做了個鬼臉,我向他點點頭,他又笑了。班級需要二十多個分管路隊、衛生、三操、學習的督導員,我認為他擔任三操的督導員比較合適,他很高興地接受了。第二天,班級各項秩序都很好,可靈靈又趴在桌子上,一動也不動。我問他:“怎么啦?”他苦著臉不說話。其他同學爭先恐后地說,昨天,他寫作業前一直看三操紀律登記表,他爸指責他說,書都讀不好,當什么督導員,隨手把表格撕了。我聽了這話,拉著他的手,說:“明天老師找你爸談談,好嗎?”他撇著嘴角,點點頭。當天,我就找到靈靈的爸爸,請他理解支持關心孩子,配合老師教育好孩子。此后,靈靈進步很快。家長也逐漸改變了教育方法,家庭關系融治了。教師、父母互相配合,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諷刺、不挖苦,建立平等的關系,對于轉化后進生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二、耐心引導,迷途點燈
冬冬是個調皮至極的孩子,上課鬧事,下課打架,還偷鄰居的自行車。這孩子真是無藥可救嗎?我找冬冬聊天,問他來學校的目的是什么?他說是為了讀好書,考大學。我又問怎樣才能讀好書?他說,上課認真聽,積極思考,回家及時完成作業。我笑著說,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明白的道理真多,那為什么又不去做呢?他說“很煩,沒法學”。有一天一道數學題做錯了,回家問姑姑。姑姑不耐煩地對他說肯定上課不認真,所以才做不來,叫他自己想;又去問媽媽,媽媽說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怎能把知識學好呢?再去問哥哥,哥哥反問道,你不是很聰明嗎?這都解不來?父親一聽說他作業做不來,打一頓再說話。那時,他傷心極了。我對他說,你真的想學嗎?他說,真的想學。我說,從這一周開始,老師隨時可以教你不會的知識。下午第三節,他興沖沖地來了,把中午做錯的題目放在桌上。我夸他是個守信用的孩子,引導他先把第一道題目讀三遍,肯定能解。他讀題三遍,稍思考,果然答對了。他笑得那么甜,還不停地說“老師。我真的做對了!”
門突然發出“砰”的一聲,我警覺地站起來,冬冬立刻站在我身后,一位人高馬大的男子指著冬冬吼道:“晚上回來打死你!”我問冬冬這人是誰?冬冬說是他父親。我沖出門外,叫住他父親說:“冬冬來這學習,你也要生氣?”他父親說,他從來不乖。我說:“你錯了,他今天很乖,不懂的問題拿來問老師,我剛才正給他指導作業,你卻氣勢洶洶地說要打死他。”他父親說:“對不起,老師。以前他要是遲回來,總是因為表現不好被留下,所以很氣憤。”他父親說,自己對孩子缺少耐心,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打,沒想到越打孩子越壞。我對他說,孩子年齡小,不懂事,需要家長的引導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已經讓孩子受了很大的傷害,我們必須用愛心溫暖他。他父親聽了我的解釋,給孩子道了歉。我希望冬冬能和班干部一起管理班級,他笑了,很開心地答應了我的邀請。經過一個學期的耐心引導,他上課大膽舉手發言,自覺完成作業,成績有很大進步,懂得關心別人。當然,他偶爾還會犯些小錯誤,但不再是無可救藥的搗蛋鬼,孩子已步入正常成長的軌道。
三、細心指導,有的放矢
小學數學原本就較難,再加上我們的教材又編得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讓學生學習數學難上加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就毫不出奇。記得一節自制紅花的手工課,我看到學生做了許多五顏六色的紅花,就編一道數學題:我們二(1)班有70人,平均每人做3朵小紅花,一共做了幾朵?學生脫口說出:3乘以70等于210朵。我看一位學困生回答這么快,相信他一定能解答這道題:某工廠第一車間70人。這一天平均每個工人做3個零件,這一天第一車間的工人一共做多少個零件?他看了題目搖搖頭,我鼓勵他,你怎么想就怎么做!他說70+3;我說,你再好好想想,他說70_3;我繼續鼓勵他再想一想,他吞吞吐吐地說70x3。我很高興地說,你只要動腦筋,別人能學會的知識,你一定也能學會。他十分誠懇地說,老師,那是我猜的。
我陷入了深思,這么簡單的一道題,怎么會想不出來呢?我強忍心中的怒火問道:“你到底是哪里不理解?”他說:“什么是工廠、車間、零件,我都沒聽懂。”我突然從夢中驚醒,我們的數學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而只是從呆板的題例中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課后,我帶他到辦公室,問他,將作業本卷成一個蛋卷,三個一組,這樣的7組,有幾個呢?他說21個,我問他怎樣計算,他回答。3x7。我問那70個組有幾個?他說210個。我問怎么想,他說:70個組是7個組的10倍,所以70個組有210個。我豎起拇指對他說:“你真了不起!”接著,我用本地話解釋了工廠、車間、零件。他天真地瞅著我,問道:“老師,我可以把這些零件當成雪球嗎?”我說可以。他說,那就好辦,每人滾三個雪球。70個人就可以滾210個,所以3x70=210個。我說:“你真聰明。”我又問:“那要是每人滾4個雪球,70人又可以滾幾個呢?”他說:“那當然是280個。”我說: “怎樣寫算式?”“4x70=280個。”我高興地握著他的手夸他真棒,他得意地點點頭。這樣的學生并不是不能學,而是因為他沒上過幼兒園,聽普通話都很困難,教師要使他理解包含許多生詞的數學題就更難了。所以,教師要區別學生學習困難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精心評價,夸獎有方
激勵性的評價能使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激發學習動機;而過多的批評指責只能使學生心理上產生畏懼。選擇延遲評判的評價方法,能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學生的課堂作業。教師全面批改,對的打“√”,按字跡是否工整分A、B、C三個等級。作業全對字跡工整的評為優A;解法多而且有創新的,評語是“你最棒!”旨在優生開拓思路。發展擴散性思維,使優生更好的獲得發展;作業全對,解法有多樣性,評語是“你真棒!”旨在肯定努力學習,知識掌握得真棒;作業全對,解法一般,評語是“你很棒!”旨在鼓勵該生努力學習,只要再努力些,會更棒。答錯的題目,不打“×”,而是畫出錯的環節,點出錯誤原因,在改正之后,仍然評為優等,旨在用期待的心情,讓學生鼓足信心,補漏補缺。針對學困生做錯題,設置專門的輔導,小組長是第一小老師,輔導同組同學糾正錯誤;也可以求助大組長或成績優秀的同學,或者直接找老師。學困生作業第一輪改正后,只要有一點進步,教師的評語是: “你進步了!”或寫上“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等名言給予鼓勵。對于不理解的知識,教師課后針對不同的錯誤進行分析,然后采用個別輔導,直到他理解,再給作業打“√”,并評“優”。同時鼓勵他:“你真了不起,你比昨天進步了。”
轉化后進生的工作,讓我歷盡艱辛卻又無怨無悔。因為我的感受正與蘇霍姆林斯基的相同:“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學生。”
(作者單位:用寧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胡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