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新課程理念下的今天,廣大教師的教學意識和行為更趨于現實化和理性化,把目光聚焦課堂,重新審視課堂,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便成為廣大教師和教研員所關注的一個話題。以下“五合”策略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希望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趣味與實效緊密結合
在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其在趣味性十足的情境中學習新知,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教師過于關注趣味性,忽視實效性,有的偏離了數學應凸顯的學科特點。筆者認為,趣味性必須以實效性為前提,趣味性必須為實效性服務,否則,趣味性再強也是徒勞的或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趣味性與實效性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激疑-驗證-概括式。例如,山東濟南市延安文化學校校長王延安在所授的“猜猜是單還是雙”一課,創設了“耳朵昕數游戲”。即學生在自己的左右手分別寫一個奇數與一個偶數,將左手中的數乘3,右手中的數乘2,再把兩個積相加,并報出得數,教師用耳朵就能聽出左手寫的是單數還是雙數。幾個回合下來準確無誤后,部分學生初步掌握了“得數是奇數(偶數),左手寫的數是奇數(偶數)”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學生枚舉匯報,進行如下板書:
左×3+右×2=得數
奇{1×3+2×2=7
11×3+12×2=57}奇
偶{6×3+3×2=24
8×3+5×2=34}偶
之后引導學生觀察以上板書,并提出問題:奇數、偶數運算有什么規律?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再進行概括并板書:
奇數+奇數=偶數 奇數×奇數=奇數
偶數+偶數=偶數 偶數×偶數=偶數
奇數+偶數=奇數 偶數×奇數=偶數。
這樣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的實施遵循了“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教師先抓住主要、關鍵、核心,然后在活動中派生出奇數、偶數運算的變化規律,寓趣味性、知識性、實效性于一體,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參與面廣、參與度高,課堂氛圍濃厚,學生經歷了規律探索活動全過程。學生主體落實到位。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起點高了一些,但能起到綱舉目張、省時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體現了教者獨具匠心。
2、應用-體驗-抽象式。例如,筆者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抓住學生喜歡兒歌的特點,結合本課內容,在鞏固應用拓展環節中,通過兒歌:“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撲通1聲跳下水;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撲通2聲跳下水……”的形式,讓學生利用所學。用字母把這首兒歌表示出來。由于這首兒歌學生耳熟能詳,學生對它很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讀兒歌的形式進行體驗,(兒歌往下讀,學生越讀就越感困難),使學生萌發能否用一種簡便的方法來表示的強烈需求,此時,教師提出問題:能否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把這首兒歌所要說的內容都表示出來?這樣用字母表示這首兒歌學生也就十分樂意,在學生活動過程中也就抽象出:“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撲通n聲跳下水”的通式。
二、演示與思維密切配合
多數教師鐘愛使用多媒體,制作出具有針對性、精美性、實用性的課件來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類比、深化、拓展,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比較中演示。例如,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張齊華老師所授“圓的認識”觀摩課中,學生在學習了圓的半徑與直徑及關系和特征(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后,為了讓學生直觀理解正多邊形與圓形的關系,有效拓展所學,教師通過課件的比較演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的中心點與各個角頂點的連接,并提出問題:(1)中心點與各個角頂點的連接中各有幾條等線段? (2)正無數邊形中心點與各個角點的連接中有幾條等線段?之后,再演示正十六邊形、二十四邊形中心點與各個角點的連接的圖形,并進行旋轉,讓學生從直覺感官上覺察到:正多邊形的邊越多,就越接近圓,從而使學生逐步理解這些正多邊形與圓這一曲線之間的內在聯系,理解半徑有無數條的道理。倘若只是光靠教師的說教。不僅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且也達不到以上的效果。
2、變式中演示。通過變式來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是教師經常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比多比少應用題整合”一課中,在變正敘比多比少(一步和兩步)應用題為反敘比多比少(一步和兩步)應用題教學時,通過課件出示:教學例題、習題、問題和變式中演示擺圓片說明算理的過程。這樣學生在變中學習、變中思維、變中求異、變中創新、變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演示效果和教學效果。
3、深化中演示。例如,張齊華老師所授“圓的認識”觀摩課中“在拓展深化體驗”環節中,課件演示:直角三角形繞直角點向右緩慢旋轉留下的痕跡所得到的圖形以及繞其他點旋轉得到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直線圖形旋轉后的情形,不僅拓展和深化所學,而且再一次引導學生感受圓與直線圖形的聯系,體會圓與旋轉的內在聯系,豐富學生對圓這一曲線圖形內在美感的認識,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境與開放有效融合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正在演繹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占據課堂。課堂民主了、和諧了、開放了。多數教師能把學生帶人所創設的具體、開放的情境中學習,學生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的、無味的。
1、策略開放。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兒童樂園——認識乘法”時,學生在學習了乘法各部分名稱及根據加法算式寫出乘法算式后,板書算式“1+2+3=6”,并通過課件出示情境圖(此情境圖與1+2+3=6相對應,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提出具有變式性和挑戰性的問題:(1)能直接寫出乘法算式嗎?(2)能想辦法用乘法算式表示嗎?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后,得到如下的反饋結果:(3+3)(把1與2合并)3x2=6,(2+2+2)(把3拆出1與1合并)2×3=6。(1+1+1+1+1+1)(把2、3都拆成1來表示)1x6=6。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情境圖,使之圖式對應。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有利于發展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2、內容開放。筆者在教學“營養午餐”一課時。對原教材內容進行了大膽的重組。如:教師提供10種中餐菜譜(課件出示),然后讓學生對10種菜肴中自主選擇自己愛吃的三種菜,再選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份菜譜作為本課的教學內容。而后讓學生對這三份菜譜的熱量及脂肪進行計算和評判,爭當“小小營養師”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就教師提供的10種菜肴中,選擇搭配出合格的午餐菜譜活動)中,都體現了很強的內容的開放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由于本課的學習內容來自學生的自主選配,又具有現實性,對三份菜譜熱量及脂肪進行計算得出的結論會讓學生更有感觸,起到讓學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克服挑食、偏食的毛病。
四、源泉與原則有機整合
現實世界是數學豐富的源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源泉,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選用生活例子、提供生活舞臺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現實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關系上,教師應體現“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到位不越位”角色性質和遵循從扶到放的原則,使主導與主體平等共處,和諧共同發展。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小數”一課時。在課件出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標價中,引出小數;在呈現生活中的小數中,讓學生學會小數的讀法與寫法;在猜測老師的身高中,引出“小數”的探究。這些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周邊的生活事例,學生看得到,摸得著,自然其參與度與參與面也就達到較好的狀態,思維共鳴度也就提高。這就是“最近發展區”運用的具體體現。
五、拓展與銜接適度綜合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更多的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還應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即對學科知識進行有度的拓展和適度銜接,以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材施教”之理念。例如,王延安老師在教學“猜猜是單還是雙”一課中的對學生進行鞏固環節,設計了“4a+b=251(a、b均為整數),b是奇數還是偶數?”這一習題讓學生判斷和討論,目的是再次鞏固所學和靈活運用所學,在鞏固中進行拓展。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奇數與偶數運算規律基礎。并且從表示的形式上(從單一的數與數運算結果、純文字的表述判斷到用字母與數結合的二元一次函數的表示)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上(既可以從正向思維解決,也可以從逆向思維解決)進行適度拓展,達到鞏固和拓展的目的。再則,也能為后續(中學)學習有關函數知識奠定基礎,體現了中小學學習知識上的銜接,集鞏固性、變式性、策略性、綜合性、拓展性、銜接性于一體,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作者單位:廈門五緣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