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的教育個性化,除了體現在教師教育思想、教材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教師的語言感染力。教師教學語言的合理運用往往決定了一節課的成敗。以下就數學如何使用好教師的課堂語言談幾點體會。
一、教學語言簡潔準確
數學知識是最講究邏輯性、嚴密性和準確性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的語言必須具備這些特性。課堂教學忌諱把原本很簡單的內容拆分得過于細小、瑣碎。
例如,在學習“質數合數”一課,當學生找完1-20各數的所有因數后,教師直奔主題說道:“觀察這些數的因數個數有什么特點,能不能將它們分類?”學生完成后,教師給出質數與合數的定義。寥寥數語,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嚴謹、精練。
其次教師的語言表達還需做到準確,比如“數”與“數字”,“被除”與“去除”等概念不能混為一談;在平行線教學時,將平行線定義為“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這是不夠嚴謹和準確的;“所有的分數都是由分數線、分母、分子組成”“任何物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這些語言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而對于“大約”“差不多”“多(少)得多”“多(少)一些”等一些表示可能性的詞語,在使用中也不可輕視。
做到數學語言精練和準確,不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從小培養學生思維、表達的準確性和嚴密性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學語言生動有趣
風趣幽默、詼諧機智的語言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才華,更是一種力量。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恰當的場合與時機,巧妙地運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這樣不僅能使課堂氣氛活躍。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得到發展。
例如:在計算94-(24-17)時,學生常常會算成94-24-17,老師就說:“把小括號比作保護傘,有了它就可以先運算。如果你想丟掉這把傘,就要看看外面的天氣符號,遇到‘+’表示陽光燦爛可以大搖大擺地走出來。若遇到‘-’表示陰雨綿綿應改變里面的符號再走出來。”學生聽了哄堂大笑,同時也把易錯的知識記住了。
從客觀角度分析,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鐘的課,對于大部分好動的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只有正確駕馭好課堂語言,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另一方面。我認為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使用中又有其內在的差別。粗俗、嘩眾取寵式的幽默或挖苦性過強的語言,會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樣,過多打趣也會因影響了知識的傳授而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運用中還要注意有“度”。
三、教學語言具有層次性、多樣性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科學而深刻的提問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新知的一股動力。對于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問法,教師在提問時,語言盡可能的多樣,再輔之以適當的肢體語言,學生回答問題的靈感一定能在此間得以進發。
例如,對學困生應多問“是什么”“什么是”類型的問題。如“你能說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是什么嗎?”“你知道什么是質數嗎?”對中等生應多問“為什么”之類的問題,如“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要這么解嗎?”對優等生應多問“有沒有不同想法”或“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類型的問題。如“你能勇敢地告訴大家對這道題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同步的思維過程,而是一個異步的、發散式的思維過程,只有不斷地通過這樣形式多樣的提問,才能真正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教學語言要富有真情,能夠激勵學生
語言之所以能夠打動人的心,完全在于它可以表達一種心聲,是一種思想感情的流露。教師只有把對學生、對職業的愛,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才能以情動人。
例如,在數據的收集統計中,學生收集到的數據也許無法做到準確無誤;在學生測量三角形內角和時,有的學生測出179度,有的測出182度,此時老師的話應是:“你們已經很了不起了,數據已經很接近了。”這種說法是對學生勞動的一種理解和尊重,我們要善待學生,畢竟他們還小,他們還正在學習,你的鼓勵可能會激起學生的動力,而你的批評可能會傷害學生的心靈,甚至挫傷他們學習的上進心。只有通過這種包含慈愛與關心,樸實動人的語言,才能感染學生的情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構建和諧的課堂。
(作者單位:廈門市東渡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