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中培養、調動、激發和聚集正面思考的力量,是迎接冬天時最核心的勝負手
上期雜志的社論是《奧運之后,迎接冬天》,有讀者打電話來表示贊同,并吐露了各自的煩惱。現在他們最擔憂的不是冬天什么時候到來,而是怎么把過冬的意識傳達給自己的同事們。尤其是一些企業領導者形容到:一方面自己憂心忡忡,每天忙著找銀行跑貸款,找大客戶親自做銷售,找政府疏通從海關、稅務、土地到質檢、配額、環保等各方面的關節,公司戰略、營銷戰略、產品戰略、財務安全、技術改造、人力資源等樣樣都要基于“過冬”而重新思考,在開源和節流上費盡心思,好像回到最初創業的時候要沒日沒夜地苦干;另一方面,卻又必須繼續保持成功人士胸有成竹、舉重若輕的風度,面對下屬,總是得把公司現在和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輕描淡寫,擺出一副一切盡在掌握的架勢。
我理解他們的苦惱——企業都沒有任正非、王石、馬云做的那么大那么成功,所以也不敢像這些商業領袖那樣給員工寫信,公開宣布企業面臨的險境,用“歷史已經反復證明,沒有任何偉大企業的道路是一帆風順的,而它們之所以能成為偉大企業,正因為它們從不因挫折而氣餒,它們將挫折作為激發斗志的契機,從而使每一次的挫折甚至失誤變成了一種財富”這樣的語句激勵同仁,號召大家齊心協力共度難關。很多領導者擔心的是,如果員工們知道企業面臨朝不保夕的困境,如果不能勒緊腰帶、挑燈夜戰,就有可能在這個冬天倒下,他們會人心浮動,紛紛逃離。畢竟現在大家日子過的都不容易,吃米吃肉都漲了,股票慘遭腰斬,車要燒油、孩子要上學、還要供樓,哪里能夠與公司一起朝著九死一生的前途赴湯蹈火?
“這絕不是個案。”一位在上海某知名民企擔任公關總監的讀者說,“看著你們媒體都在打預防針,我們心里著急;可看看公司內部,心里就更著急。一些中層干部混混噩噩,得過且過,根本不知奮起;另一些干部在給自己找后路,上班也是應付差事。整個公司一半是一潭死水,一半是人心惶惶。冬天還沒有來,我們可能就要傷風感冒大病一場了。”
正面思考的力量——是的,現在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這種力量。組織內沒有這種力量,戰略轉型、管理變革、流程再造一切為了迎接冬天而進行的工作都是白搭,就像本期刊登的TCL董事長李東生專訪文章中所說:“意識到需要調整是一回事,而你有沒有這種執行力,整個系統是不是能夠及時調整到位,這才是最關鍵的。講的直白一點,再遲鈍的主管,市場都這么評價了,你也不會聽不進去,現在很多問題不在于沒有意識到,而是你有沒有非常好的、可行的計劃,尤其是非常強的執行力,能快速執行到位,這才是最重要的。”
執行力來自于嚴格細致的制度,來自于一個自動化的流程,更來自于組織成員的能動性,因為組織行為和任務是由人來“執行”的。不要相信什么所謂的“職業素質”,每個人的情緒都會對他的工作表現、創造力、團隊協作和領導力產生影響。而人們并非處于情感的孤島上,他們會將其各種情感和情緒帶到工作中,并相互影響。也就是說員工的情緒不僅會影響到個人的工作表現,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業績——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但企業領導者的麻煩在于,人又是最為難測的,人心之間,有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所以,在組織中培養、調動、激發和聚集正面思考的力量,是迎接冬天時最核心的勝負手。
我不想談論怎么樣做到這一點,有關如何讓員工獲得安全感、成就感和歸屬感的管理學書籍汗牛充棟。在冬天來臨之際,企業進行一次重生式的“人心激活”,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正當其時。有學者統計說,85%的公司,員工工作6個月后士氣就會急劇下降,而且其后仍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惡化,換言之,各種負面思考就滋生出來。如果在安安穩穩掙大錢的時候,領導者和員工在利潤和福利面前都可以相安無事,激活不激活干系似乎不大;但而今的形勢要企業再勒緊腰帶了,要員工再去拼命了,每個人都必須要說“是”或者“不”了。生死時刻并不一定就是壞事,領導者可以心無旁騖,他所能做和要做的,不過是坦然直面一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