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數百萬的亞洲人民正在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價格上漲的問題。在整個區域內,從小麥到豬肉,食品價格正在全面上漲。而亞洲人的日常主食和代表作物大米的價格上漲是最令人擔憂的。在泰國、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大米的價格已經在過去的一年中上漲了一倍。這使得亞洲絕大部分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每周平均要將收入的一半用來購買食物,遠遠高出西方國家的水平。主要的大米產出國,包括印度和越南,都開始嚴格限制出口。亞洲國家正在體驗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當國家一方面日益依賴其他國家的進口產品時,這些國家也正在遭受外部短缺帶來的價格沖擊。
如果當地的市場買不到豬肉,人們就會去買雞肉,但是在很多亞洲國家的飲食習慣中,找不到大米的替代品。有專家認為,米在很多亞洲國家中包含了文化、社會的含義,承載了更多精神上的內涵。而不少亞洲國家對糧食短缺都表現得非常緊張。菲律賓政府將對那些囤積糧食的商販提起訴訟,在泰國,一些商店限制每個家庭只能購買三袋米,以此防止產品短缺。
全球還在生產著大量的米,根據美國農業局的統計,去年全球的大米生產量超過了4.2億公噸,而價格上漲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不斷增長的長期供應需求,短期的原因包括越南等亞洲國家最近出現的反常的寒冷天氣,越南是全球第二大的大米供應國;另外還有美國在研制生物能源過程中所耗費的大量農產品,從而引發對其他農作物的需求,包括大米。
從動態經濟學上來說,在一些國家國內產生的作用是非常復雜的,比如印度,最近的大米價格上漲迅速,一度達到了三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是印度國內并沒有像傳統的案例那樣,產生國內的供應緊張問題。印度政府所實施的為貧困人口發放大米的計劃并沒有受到干擾。由于經濟改革,政府在15年的時間里逐漸減輕了對大米價格的控制程度,印度現在更加開放了,也更加容易受到全球價格波動的影響。種地的農民和交易商可以把糧食賣給市場上出價最高的人,這意味著很多以前只在印度國內銷售的大米現在可以以更高的價格銷售到國外,從而也使國內的米價上漲。印度政府一方面使國內的米價保持平穩,以對抗通貨膨脹,另一方面,控制出口以調節價格。
問題在于,政府的干預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理論上來說,控制出口可以使印度國內的米價上漲得以緩解,因為大米的供應得到了加強。但是由于全球價格的上漲,印度的大米交易商就會盡量把存貨拿到國際市場上出售,從而減少了國內大米的供應,使印度的米價更加高漲。一些專家指出,削減出口實際上是國內囤積的一種形式,商人囤積和政府囤積的效果其實是一樣的,都會導致價格上漲。
亞洲的大米危機似乎不會輕易減緩,一些長期的潛在因素可能會使情況越來越糟。亞洲貧困人口的增加將給平穩米價帶來困難,美國農業局預測,去年全球的大米需求增長了0.9%。而全球的糧食儲量已經帶到了十幾年來的低點。人們消耗的越來越多,而生產的越來越少。有些專家認為近幾年來各國對農業缺少投資,在很多亞洲國家,大米的種植范圍很小,生產效率也很差。與中國或者是美國的產量相比,泰國大米的單位產量少了一半還多。而亞洲近年來的城市化進程也在快速的吞噬著農村的土地。在越南,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來建設成為高速公路或者是工業園區,將農耕地變成了衛星城。泰國從1995年到2005年的耕地面積減少了13%還要多。
一些政府沒有采取具有長遠眼光的策略,越南最近以控制出口的方式維持國內的供應,但是卻減少了國際上的供應,從而引發了價格的進一步上漲。盡管這些亞洲國家想盡辦法保持自己國內大米的供應,但是米價高漲和供應短缺還是會對全球范圍內的貧苦人口帶來傷害。很多國家還需要到國際市場上進口大米以保證國內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