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經濟的奇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溫州的地理因素決定溫州具有城鎮化和市場化的先天條件;溫州的地理特征決定溫州是個出商幫的地方;決定了溫州經濟的“塊狀分布”和“地瓜經濟”。
關鍵詞:溫州 經濟奇跡 地理因素
溫州在改革開放前是個窮地方,改革開放后溫州經濟發展異常迅猛,溫州模式聞名于世,2007年溫州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其中,龍灣區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0美元。不僅如此,溫州商人、溫州街、溫州城、溫州人投資遍布世界各地,而且溫州的GNP遠高于GDP,溫州人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在全國處于前茅,溫州民間資本非常雄厚。溫州經濟的奇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原因。
地理因素在溫州城鎮化和市場化中的作用

溫州常居人口900多萬,其中,有外地來溫州務工人口200多萬。溫州地處東南沿海,境內河流密布,全部是山區,溫州的土地面積只有1178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全部面積的90℅,900多萬人口居住在不到10℅的土地上。因此,溫州的人口分布集中度特別高。這種人多地少、集中居住、無法靠土地為生的特點決定經濟學家劉易斯所說的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征——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在溫州并不明顯。這種人口分布和地理特征決定溫州具有工業革命和城鎮化的先天條件。
浙江省最富裕的地方是杭嘉湖平原,溫州和浙南地區是山區,歷史上就比較貧困,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溫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卻非常迅速,發展速度超越了杭嘉湖地區,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認為這是地理上的原因。溫州的人多地少,基本是山區的地理特征決定溫州的城鎮化水平非常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明顯,城鄉一體化水平自然就高。而杭嘉湖地區的平原和水網地區,交通非常便利,這種地理特征決杭嘉湖地區的居民是分散居住,城鎮化的速度非常慢,水平非常低,至2006年,嘉興市的城市居民不到50萬,湖州市的城市人口也只有50萬,而同時,溫州市僅鹿城區的人口就有110萬。杭嘉湖的這個地理特征決定杭嘉湖地區的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所以,溫州的經濟發展速度比杭嘉湖地區快。
研究發現:一個城鎮人口的消費是一個農村人口消費的四倍。城鎮化水平高的地方的市場經濟發展速度自然就比較快,沒有什么土地,人口集中居住,不可能從事小農經濟生產,也不可能自給自足,人們的生活不得不依靠市場。即使在改革開放前,溫州的商品率仍然是比較高的,市場上的交易仍然是比較活躍的,改革開放后,在政策松動的條件下,溫州的市場化速度和水平高于其他地方就是很自然的了。
地理特征決定溫州容易形成商幫
溫州的地理特征是人口多、土地少、遠離政治中心、靠海洋而且內部河流眾多。這種地理特征對于創造商人的品格并形成商幫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得不去外經商;山區、靠海洋而且內部河流眾多,不但為這里的人從事商品經營提供了可能性,而且有利于形成厚道、穩重、低調、靈活、開拓、團結的商人品格。
中國古代的徽商是非常有名的,徽商的故鄉在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以前是安徽省徽州地區)和江西省婺源縣。這個地區是個山區,人多地少,本地資源匱乏,至今這里仍流傳著一首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甩”,父母沒有能力把孩子培養大,長到十三四歲時就讓他們自己去外謀生,說明這個地區的貧困程度。在古代沒有公路,這個地方的交通幾乎全部依賴航運。在徽州有一條河流叫新安江,新安江的中游叫富春江,下游叫錢塘江,錢塘江直接通向大海,而且和京杭大運河相聯,那些在徽州父母無力培養的孩子,自然就沿江而下,進入杭州、蘇州和大運河,家鄉的山水和生活的磨難成為他們在商海搏擊的動力。今天我們在觀察和分析溫州商人產生的原因時,可以看到當年徽商的背影,溫州的地理特征和安徽南部是非常相似的,中國古代有“無徽不成商”的說法,今天又有“無溫不成商”說法。
西方古代有個民族叫比泥基,居住在今天的黎巴嫩境內,靠近地中海,基本上是山區,幾乎沒有平地,山上長滿了茂密的森林,比泥基人無法靠農耕為生,只有到山上伐木造船,到地中海上去航行和貿易。地理特征決定了比泥基人的生存和生產方式,成就了比泥基人的貿易稟性,溫州的地理特征和比泥基人的地理特征非常相似,溫州也是靠近海洋,溫州境內幾乎也全部是山區,溫州人為了生存也只有進行貿易。
日本是個島國,幾乎沒有什么資源,人口密度非常高,靠農業難以為生,日本在古代就開始在海外尤其是向中國奪取資源。二戰爆發前,日本就曾向中國的東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移民。日本的農民家庭一般是多子女,一般只有老大可以繼承父母的土地,其他的孩子就沒有土地可繼承了,所以移民到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人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二、老三,而家里的長子一般在日本本地繼承父母的土地。這種情景我們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發現。因為日本的地理和人口特征決定了日本人要到海外掠取資源進行擴張。而二戰后,日本選擇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日本國內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降低,日本人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下降了,國內的人地矛盾有所緩解。日本的經濟發展得益于貿易立國的國策,與它相隨的是日本商人商幫的崛起。我們把溫州經濟與日本經濟比較就可以發現,溫州和日本有著相同的地理特征。
地理特征決定溫州市場導向性的經濟
世界經濟的歷史表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二種模式:資源依托型和市場導向型。資源依托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資源就生產什么產品,這里的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市場導向型就是面向市場,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根據市場需要創造出人工優勢。我國的東北地區是典型的資源依托型經濟,而南方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就是典型的市場導向型經濟。而我國山西省在歷史上曾以“晉商”聞名世界,在解放后發展資源依托經濟,煤炭成為山西的支柱產業,全省的就業、財政、GDP基本依賴煤炭,經濟也慢慢缺乏活力,聞名世界的晉商漸漸銷聲匿跡。在國際上,中東地區是石油經濟,盡管石油美元充足,但是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非常落后。以日本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則是典型的市場導向型。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還證明市場導向型的經濟效率高于資源依托型的經濟效率。
資源依托型經濟發展的效益為什么不如市場導向型呢?比較優勢只是分工的起因,分工之后,它還會因專業化投資而加強,甚至絕對優勢也會因專業化而改變。那些有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區,按照比較優勢分工的問題在于,所積累的這些專門知識,照顧的僅僅是市場的特殊口味,一旦離開了本地資源,便沒什么太大的用場。這就是專業化帶來的問題,專業化投資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只在特定的市場格局中有效,離開了特定的市場格局就會大大貶值。這種形式的專業化投資,經濟學里有個專門名稱,叫做“關系特定的投資”。而市場導向型的投資,從社會角度看,當然也是專業化,不過卻不是關系特定的,到哪兒都一樣管用,這種投資的價值跟有沒有資源沒多大關系。資源依托型地區和市場導向型地區間,經過交換和專業化,結果卻變成資源依托型地區必須依賴市場導向型地區,才能從資源的投資中獲益;而市場導向型地區,卻不必同等程度地依賴于資源依托型地區。
溫州的地理特征決定溫州沒有方法搞資源依托型,因為溫州除了有100多公里的海岸,幾乎沒有什么自然資源,這就決定溫州沒有發展資源依托型經濟的條件,卻因為它河流多、靠海洋的地理特征使得它具有發展市場導向型經濟的條件。溫州的地理特征決定溫州無法發展資源依托型經濟,不得不發展市場導向型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恰好是經濟效率高的模式,因此,溫州的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高于其他地方。
地理特征形成溫州經濟的“塊狀分布”和“地瓜經濟”

溫州是典型的經濟“塊狀分布”發展地區,一個個相同的小商品生產企業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個規模特別巨大的小商品生產集群。柳市的家電、龍灣的制革、蒲忻的筆業、甌北的閥門、橋頭的紐扣、龍港的印刷、瑞安的汽摩配件、平陽的禮品、水頭的寵物食品、樂清的造船、靈溪的家具等等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影響的。而形成這種“塊狀分布”的原因也可以從溫州地理特征的角度來進行解讀。
溫州幾乎都是山地,沒有大片的平地,人口只能分布在山腳下的一塊塊小的平地上,由于人口非常多,這些小的一塊塊的平地逐漸就變成了一個個小的城鎮;溫州地區的自然資源非常貧乏,在農業社會,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為了生存和發展,溫州人不得不到海洋上航行;溫州地處東南沿海地區,每年7~10月都有臺風襲擊,狂風、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難頻發,為了抵御這些自然災難,溫州人進行合作共求生存,面對海洋、面對大山、面對臺風,溫州人互相幫助,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命運共同體。在1978年后改革開放的大潮,激發了溫州人的積極性,掀起興辦實業的浪潮。溫州的地理特征及其基于這種地理特征形成的溫州人的性格決定了溫州經濟的“塊狀分布”。
溫州大約有70~90萬人常年在溫州以外的地方或者在國外經商,隨著對外開放發展,溫州的企業近年來出現了向外遷移的現象。有關學者把這個現象稱為“地瓜經濟”,為什么溫州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外遷移,為什么那些愛家鄉的溫州人愿意常年在外經商呢?
溫州的環境和資源的局限性,溫州的環境和資源對企業發展的承受是有限的,所以溫州企業在本地發展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溫州的地理特征決定溫州人不得不經常走南闖北,以獲取市場、信息和各種生產要素。這就決定和成就了溫州的“地瓜經濟”,當企業在溫州本地發展受到環境和資源約束時,溫州人自然會把企業外遷。但是,共同的生活和奮斗經歷,使得溫州人的企業向外部遷移時非常團結,他們的家鄉觀念非常強,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要形成一個正式或非正式團體,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有溫州商會造就了溫州人戀家不守土的個性,這是溫州的“地瓜經濟”的真正原因。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商學院,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