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家庭主婦薩拉·龐吉奧妮從2005年起進行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試驗:在一年中不使用中國制造產品,她因此遇到了種種麻煩:咖啡機壞了就沒買新的,因為其他地方的產品太貴;喜歡做木工的丈夫再也買不到工具,因為工具都是中國產的。龐吉奧妮得出結論是:沒有“中國制造”,盡管美國人仍然可以活下來,但會活的麻煩很多,也昂貴的多。
看來美國人有點離不開“中國制造”了,“中國制造”在美國人心中是占有一定位置。而筆者從這段話里卻讀出另一個意思:美國人為什么喜歡“中國制造”?顯然是質量好和便宜。所以,美國人喜歡買。“中國制造”為什么便宜?

憑什么在質量好的情況下就賣的比別人的便宜呢?而且便宜了還有錢賺?利潤從哪里來?其實,認真想一下,這還是賺中國人自已的錢。因為,中國工人在制造出產品后,獲取得報酬非常低,也就是勞動力非常廉價。同一臺彩電,如果是美國人生產出來,美國勞工的工資是中國工人的數倍。所以,美國的產品不能賣得太便宜。而中國的產品雖然賣得便宜一些,但扣除原材料的本錢以及工人工資,還是有賺頭。這個賺頭其實就是本來應付給工人工資的那一部份。
眾所周知,我國的企業在用工工資方面普遍偏低,而且長期在這種低水平下運行。這種長期工資偏低的現象必然導致另一種現象的產生,這就是工人會進行機會成本比較,進而引起企業員工的緊缺。目前的“用工荒”,一部分原因就是員工對企業付給的報酬太低不滿而造成的。據《揚子晚報》披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社會階層的年工資平均增幅實現了或超過8.1%。但最少有一半的就業人員年工資增長遠低于8.1%。勞動保障部資料顯示:首先是輕紡、建筑、餐飲服務等領域部分行業的職工工資平均水平偏低;其次是農民工的工資增長緩慢,工資水平普遍偏低。有關調查顯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民工工資絕大多數在600元左右,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GDP年增長率平均20%以上,但農民工的工資近12年來僅增長68元,年增長低于1%。南京市總工會等部門最近對該市7個行業1000家企業的調研顯示,一線工人的工資增長普遍緩慢,與GDP增長不相協調。這1000家企業中,2006年職工平均工資實際增長只有650元左右,73%以上的企業低于南京市政府出臺的企業工資指導線中的工資增長基準線,達到工資增長預警線的企業只有58家。
國內企業工人用勞動換回廉價的收入,也就不可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僅是解決溫飽而已。
不可否認,“中國制造”在世界占有一席位置,因為,“中國制造”的質量已受到世人認可,這是值得慶賀的。但如果以“中國制造”比別人便宜而受到外國人青睞,這就值得深思了,換言之:如果產品質量相同,賣出的價卻比別人便宜,這實際是一筆虧損買賣。只不過這虧損是攤到了工人頭上,與廠商無關。如果“中國制造”的質量與別人制造質量是一樣,就不應該比別人便宜,而應與別人同價。在賺回更多錢的同時,大幅度提高勞工工資,這是按勞取酬,是合情合理的。企業只有這樣做了,才能避免用工慌,也才能體現勞動力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