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研發活動正在從分散化向研發外包轉變。
近年來,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出現分散化趨勢,并且研發外包日益增多。即跨國公司將價值鏈上研究開發環節外包給外部企業,以達到合理利用資源,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跨國公司研發方式的演變
縱觀跨國公司研發方式的演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母公司控制階段、研發全球化階段和研發外包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跨國公司推行全球化戰略,統一組織國內外的研發活動,并將其置于公司的全球化發展戰略之中。從而使企業研發活動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海外研發機構不斷增加,外國子公司研發投資也大幅度增加。
研發外包階段。在發達國家,研發向國外地點的外包正在增長,目前在某些產業如制藥業已經非常普遍(Jankowski,2001;Engardio和Einhorn,2005)①。 另外,產品開發日益呈現出多學科性,要求擁有不同專業化領域的企業來處理這些不同的階段(Pavitt,1999)。在一些產業,種種壓力促使企業減少內部基礎與應用研究,以集中主要精力進行產品開發并吸收外部知識(Chesbrough,2003)。
研發外包比例不斷增加。以制藥業為例,近兩三年來,新藥開發的時間首度開始縮短,合同研發外包(CRO)的專業化高效率服務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CRO承擔的項目與企業自身承擔的項目所需時間相比,大約可以節省1/3-1/4的時間。全球制藥業外包比例、外包營業額、外包增長率都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表1)。

與此相適應,承接研發的專門機構相繼成立。例如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早期臨床試驗所需的少量藥品的生產承包給某些專業外包商,甚至臨床試驗也委托專門的研究機構完成,大公司坐收試驗結果(表2)。

以上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征如表3所示。

全球價值鏈、產品內分工與研發外包
在全球價值鏈中,價值的創造絕不只限于生產環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開發、設計、市場營銷、服務等生產以外的各個環節上,特別是產品的創新、市場拓展策略、管理等往往成為高知識附加值和高價值獲取的關鍵環節。在全球價值鏈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處于價值鏈的高端,控制著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將銷售、設計、研發等環節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接收簡單的包裝、組裝或低水平的來料加工。
但是,隨著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種新產品的開發會涉及不同的高技術領域和生產經營環節,從產品的設計、研制到批量生產、市場銷售和服務,產品的價值鏈構成了一個規模越來越巨大的系統工程,價值鏈的增值環節變得越來越多,結構也日趨復雜。一項最終產品從開發、生產到營銷、運輸、銷售所形成的價值鏈過程已很少能由一家企業來完成。跨國公司將產品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分解,包括對研發活動進行分解,形成以工序、區段、環節為對象的產品內分工體系,并充分利用了區域差異和比較優勢,將研發活動的一部分進行外包。
跨國公司研發外包的動因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他的利潤可以來源于其他環節,而不僅是靠企業不斷的產品研發,研發給企業帶來利潤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很多的難題,這使得企業家考慮把一部分研發工作外包出去。
第一,分擔風險、節約成本。研發使得企業要承擔巨大的財務風險。例如:對汽車行業來說一款適合大眾市場的普通新車型的開發成本已經攀升到十億美元以上,花費數十億美元推出未經證明的品牌,而把有利可圖的合同制造業務拱手讓給本地競爭對手,其風險是很大的。制藥業也是如此,比如醫藥行業即便是最大型的制藥公司也不可能獨立地對所有新藥物靶標進行深入研究,將新藥開發工作外包給其他專業公司將使新藥開發更快速、成本更低(Malek,2000)。
第二,分解研發活動的復雜性。把一項研發活動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其中某些部分外包出去,就可以降低研發活動的復雜性。例如,飛機、汽車、通信設備、計算機集成系統等都是復雜技術的例子,他們的產品或過程不能被本企業內的專家所完全理解,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即可以通過外包來完成。
第三,縮短研發周期。通過把處于不同階段的技術研發外包出去,縮短生命周期。按照技術生命周期的不同,可以把技術分成新興技術、關鍵技術和基本技術。新興技術當前還不成熟,但將來可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關鍵技術是企業目前的核心競爭力;基本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技術,但在行業中已經普及。關鍵技術是企業必須自主研發的;對新興技術而言,企業要注意分析改技術將來是否會成為本企業的關鍵技術,如有可能轉換成關鍵技術則企業應該進行自主研發,否則可以進行外包。
第四,尋求短缺的人才資源。研發人才培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且供給的數量受到多種制約因素的限制,因此,人才缺口成為許多跨國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企業自己培養人才難以突破已有的創新機制。通過研發外包,可以有效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現象。
中國吸引海外跨國公司研發外包的效應
減少海外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技術鎖定”。這里的“技術鎖定”是指跨國公司利用先進技術的壟斷性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在技術設計、生產工藝、包裝廣告等環節的關鍵部分設置一些技術障礙,通過將非核心技術轉讓,增強東道國對跨國公司技術的依賴性①。而中國作為研發外包的東道國,會逐步減少這種依賴性,并且,使得國外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技術依賴增強。
彌補中國研發資金投入的不足。現在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發達國家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都在2.7%左右,韓國、臺灣、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也在1.5%以上,但國內這一比例僅為0.7%左右,其中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政府的投資。
擴大“干中學”效應。承接國外的研發項目轉移,為我國企業在國內了解世界范圍的最新技術提供最便捷的途徑,有利于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可以向國外學習研發管理的寶貴經驗,使中國從原來的粗放型研發投入轉到集約型管理,使得國內研究機構的研究面向市場,減少重復研究,以期達到較好的投入產出效果。
提高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對大學和研發機構來說,承包企業的研發項目可以使他們的成果直接面向市場,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并增加利潤。
總體來看,作為RD外包的東道國,有助于提高中國產業技術的整體水平,促進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缺口。
中國應對跨國公司研發外包的對策
促進關聯。某個地區形成了比較好的和跨國公司的關聯,那么這個地區就比較容易吸引這個行業或某幾個行業的跨國公司來此投資,形成某種產品的生產或研發基地。可以采取促進關聯的措施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提供信息。促進關聯的主要任務是克服信息隔閡,通過收集和發布有關關聯機會的信息,加強信息的可獲得性。二是政府激勵。政府部門激勵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關聯,促使它們從企業籌集資金。在中國,資金短缺是國內供應商面臨的主要約束。在資本市場不完善的地區,政府可以起著重要作用。
建立研發集群。發揮集群優勢有利于更好地形成關聯。當地集群能促進跨國公司在當地扎根,使他們不那么容易流動。在集群區的鄰近區域,容易建立信譽機制和相互信任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集群優勢對跨國公司研發外包的吸引力呈現遞增趨勢。第一批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必然由一些非集群的因素(如地理位置優勢、市場機制、優惠政策等);當區域具備了研發集群發展的初始條件后,非集群的優勢削弱,集群的優勢增加。此時,吸引跨國公司研發外包的不再是一般性的優勢,而是研發的集群優勢。
重視自主創新。盡管跨國公司向中國進行研發外包,但對于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如軍事、航空、核能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他們是不會向中國外包的,即使部分工業領域涉及這些技術,也是有種種限制。對于核心的關鍵技術,中國政府絕不可能依賴跨國公司,必須集中力量自主開發。中國不可能在財政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錢去進行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有效的辦法是減少一般性的技術引進,將有限的財力集中在少數關鍵的技術上。
研發外包方興未艾,但是已經顯示出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意義。研發作為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價值增值的關鍵環節,比承接制造業轉移和傳統服務業轉移能夠帶來更大的積極效應,對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