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資企業密集撤退、港臺企業開始逃離珠三角……圍繞著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市場的報道近期不斷升溫,從而也引致了人們對外企投資中國未來前景的種種猜想。
外資企業主要棲息地的新變局

經濟的高速增長、13億人口的龐大需求、低廉的要素資源……所有這些元素都被專家學者拿來作為分析外企繼續看好中國市場的依據。但是,外資企業在中國主要棲息地珠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卻在發生新的變局。
2008新年剛過,南方一主流媒體報道,2007年有超過一萬家外企從廣東不辭而別。而據廣東省外經貿廳的官方報告,2007年廣東實際遷走的外商投資企業為244家,計劃搬遷的為28家,涉及銷售額12.14億元人民幣。
東莞和深圳成為了外企撤離的“重災區”。 深圳市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深圳共有600多家企業遷走,年產值約170億元,占全市2007年工業總產值的1.6%;另據東莞市工商行政部門的統計數據,2007年遷出東莞并向工商部門辦理了注冊地變更手續的企業達到500余家。
港臺企業構成了遷移大軍的最主要陣容。僅2008年1月,就有60多家臺資企業從東莞撤離。而據香港工業總會一份調查顯示,珠三角目前約8萬家港企中,有37.3%正計劃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能力搬離珠三角,更有超過63%的企業計劃遷出廣東。
南方地區外資的撤離風波得到了北方的映照。據悉,截止到今年1月底,已經有103家韓資企業“無故撤離”山東。而韓國《中央日報》的報道稱,目前在華投資韓國企業約2萬家,其中有20%出現虧損,預計將有4000余家虧損企業將撤出中國。
前所未有的外資撤離潮招徠了國際輿論的放大性關注。博思艾倫咨詢公司最新調查指出,由于利潤回報差強人意,大約三分之一的外資企業將在幾年后撤離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外資大規模撤離也引起了官方的高度注意。由中國商務部牽頭、多個國家部委參與的調研小組多次進駐廣東進行調研與協調。韓國外交通商部、勞動部、法務部、大韓商會等共同成立的“故撤離應對特別工作組”也在2月份進入青島和廣州等韓資企業,希望有效阻止撤離企業進一步增加。
綜合分析,目前撤離的外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為主,集中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裝、制鞋、塑膠等行業。而在搬遷的外企中,92%左右都是合同外資在100~300萬元之間的中小企業。除了一小部分轉移到國內其他地區之外,相當數量的外企選擇了東南亞等亞洲國家作為自己新的棲息地。
成本推動的必然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當初外商資本蜂擁到中國主要是利用我國的成本優勢,如今中國市場成本發生變動并進而侵蝕到外企的利潤時,選擇撤離就成為外資最原始的商業沖動。
——勞動力成本。從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不僅提高了企業職工的工資標準,而且也強制性規定了職工應當享受的福利標準。在華外資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廠,其新增成本大約都在50%左右,不僅如此,由于外企集中地區本身就存在著勞動力“短缺”的事實,人力資本的升值預期就更加強烈。
——稅收成本。今年開始實施的“兩稅合一”新政廢止了外資企業享受的優惠稅率(平均為13%),而轉為與內資企業一樣的平均稅率(30%左右),由此壓縮了外企的利潤空間。與此同時,出口退稅由原來的17%下調到了目前的13%,而且今年5月將會再次下調到5%。由于約50%的外資企業的產品返銷母公司或者出口海外,出口退稅的減少直接削減了其利潤所得。
——人民幣升值成本。人民幣自匯改以來的累計升幅已達13.31%。2007年全年升幅6.9%,而且2008年以來的升幅也已超過了2%。在人民幣快速升值的行情下,許多外企不得不提前以產品漲價來進行對沖,其市場議價能力受到抑制;與此同時,由于出口以美元結算,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也加大了企業的交易成本。
——通脹成本。2007年以來,國際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據統計,與2003年相比,去年外企各項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升27.4個百分點,而同期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僅上升0.8個百分點,這種結果直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擴張成本。一方面,作為原來地方政府吸引外資最核心的武器——土地受到了宏觀層面的硬性約束,工業用地由此受到了扼制;另一方面,環保要求、綠色GDP成為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對于那些依靠來料加工的外企而言,擴大再生產可能承受的風險大大增強。
客觀地判斷,外資撤離中國主要是成本變化從而推動外企從中國撤離的結果,首先,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梯度轉移,即向用工成本低、稅收優惠和環境標準寬松的地方遷移是必然的規律。對于中國而言,完全沒有必要靠犧牲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來挽留惟利是圖的國外資本,而對于那些繼續留在中國的優質外企,要加大保護和扶持力度。其次,要區分跨國性轉移和跨區性轉移。跨國性轉移非一國政策所能左右,而對于外企在國內不同區域間的轉移可以通過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導,這種轉移趨勢有利于區域經濟的重新分工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再次,要區分適應性轉移和擴張性轉移。對于外企那種規避成本或者環保標準的適應性轉移,宏觀政策幾乎無法強求,而對于那些將研發環節留在中國但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擴張性轉移,政策不僅不應給予限制,相反應當進行適當的鼓勵。但是我們應關注,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可能引致產業的空心化,并且還會加大失業流量,因此,對于外資的撤離,宏觀政策應當掌握好其演進的節奏與速率。
數量到質量的轉換
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表明,2007年中國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748億美元,同比增長13.6%。而據商務部的最新統計,僅2008年1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就達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09%。不過,在資本進入量增加的同時,外商新設立企業數量卻呈減少態勢。2007年,中國新設外資企業37888家,同比下降8.69%。今年1月外資新設企業2918家,同比下降13.41%。一增一減的客觀數據代表著中國引進利用外資風向的轉變,也反映著外企進入中國市場進入調整狀態。

資本短缺的中國很長時期內引進外資都是以廉價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為籌碼,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盡管這種“以市場換資本”的方式讓外企紛至沓來并驅動了工業化的擴張,但也讓中國深嘗了耕地銳減、空氣污染等透支未來之苦。基于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塑造,中國引進外資的政策出現了根本性地調整,即從數量為主轉向質量為主。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企將不再被鼓勵進入傳統制造業和出口導向型領域。至于,牽涉到重要礦產投資和關系到國家經濟安的產業,限制外企進入也是國際慣例,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政策的轉向勢必引起外企在中國市場的重新調整布局——
第一,產業選擇轉移到制造業高端環節和創新領域。如電器電子、半導體、計算機設備等將受到外資的青睞,同時,外企對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產業等投資將大幅增加。
第二,活動重心將從特殊經濟區域轉移到更廣泛的經濟地帶。即受制于東部沿海要素資源的約束和其他地區商業環境的改良,絕大多數外企將在中國完成自身產業的重新分工——將研發中心留在東部地區,而將生產加工環節輻射到比較成本較低的中西部。
第三,資本進入與擴張以并購方式完成。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80%都是通過并購方式實現的,但目前外國公司在中國每年的并購合同額只有60億美元左右,大約占中國同期所有外商投資的2.5%。不過,大量的國有企業重組和民營企業的擴張為外企進入中國市場和擴充資本提供了充沛的空間,因此,未來外企在中國不再以綠地投資(投資建廠)為主。
顯然,完成以上三個主要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轉型并非一般意義的外資所能為。只有那些資本與技術勢力雄厚的跨國企業才能跟上中國政府的節拍。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引進外資企業數量的減少或者說部分外企撤離正好是政策杠桿和外資選擇互動的結果。
當然,我們必須強調,按照國際標準估測,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存量大約在2100多億美元,占全球FDI的比重不到1%。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和人均占有FDI的比重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目前對外企數量需求的減少并不等于中國可以放慢引進外資的腳步。
日益改良的中國機遇
從目前來看,撤出中國的外企最后主要進入到了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不過,外企資本的這種切換方式并不足以說明中國市場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一方面,與亞洲各國相比,中國的人力資本仍具有比較優勢。在工程師等技術人員領域,中國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的平均工資要低于印尼、馬來西亞、 泰國、菲律賓、印度等國;在經理級的管理人員層面,中國主要城市的平均工資又大大低于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韓國等地。另一方面,亞洲國家的外資稅率平均在30%左右,基本上高于中國或至少跟中國的稅率水平一樣,而且中國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還保持原來15%的稅率。
基于世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和對中國經濟未來成長的良好預期,世界銀行在《中國利用外資的前景和戰略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5年中國將占到預計流入發展中國家FDI的30%左右。而按照產業轉移理論,跨國公司產業轉移一般遵循先制造業后服務業,然后是研發中心的遞進過程。目前,外企在中國已經進入第二階段,轉入服務業領域,中國市場顯露出的投資機遇昭然若揭。
——金融服務業。一方面,伴隨著外資對中國銀行股權投資上限25%的可能突破,外資參股中國銀業的規模將得到空前擴張;與此同時,除了繼續開拓城市金融消費市場外,應及時開辟農村市場,我國農村目前有1.2億農民有貸款需求,而每年資金缺口約為1萬億元人民幣,在中國銀監會多次降低農村銀行準入門檻的前提下,農村市場向外資敞開了大門。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有66名富豪的資產價值超過10億美元,有31萬戶家庭的流動資產超過100萬美元,而且到2011年前這個數字將升至60.9萬。因此,私人理財業務將成為外資一試身手的的重要陣地。
——旅游服務業。據世界旅游組織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旅游業將持續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同時,資料表明,“十一五”期間,我國對旅游項目的總投資為17834億元,其中需要外商投資1385億元。如此龐大的旅游市場,勢必對外資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教育服務業。據中國社會調查所公布的“中國居民消費調查 報告”統計,截至2007年底,中國英語培訓市場的市場總值已接近16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年產值;預計到2010年,中國英語培訓的市場總值將會達到300億元。在服務業逐步放松寬投資空間的前提下,教育培訓等領域將成為境外風險資本、私人股本競技的新市場。
——服務貿易業。資料表明,從現在至2010年,包括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和物流運輸在內的中國服務貿易業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態勢。特別是伴隨著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融合,物流供應鏈越來越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產業,稀缺的物流網絡資源將吊起外企的新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