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下午,山東煙臺市福山區法院。
一位曾是煙臺最大的韓國獨資服裝企業——世剛纖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剛”)的外包商,來法院遞交了訴狀。此前的1月13日,世剛的30余名韓國籍高管集體逃跑事件使企業一夜之間倒閉。而此前一天,這家擁有3000名員工的企業還在正常運轉,一片繁忙。
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多家在華韓資企業出現非法撤離現象。在韓資企業集中的青島,工人一覺醒來發現韓國老板半夜逃逸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2007年,青島共有87家韓國老板卷資逃跑,韓資企業在中國出現信譽危機。

2008年1月21日,由韓國產業資源部和韓國外交通商部、勞動部、法務部、大韓商會等共同成立的“無故撤離應對特別工作組”也開始進入青島等韓國企業集中的地區展開實地調查。
紛紛撤離中國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面對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到中國去”成為韓國企業界盛行的一句口號。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0月底,韓國累計對華實際投資379億美元,在華韓資企業近4.6萬家,韓國成為中國第六大外資來源地。中國已經成為韓國對外投資的首選地。
近年來,韓國對華投資的領域已經從初期的制造業擴大到金融、餐飲、物流、通信等服務業領域,投資區域也從中國沿海地區向內地延伸。
但近年來,韓企撤離甚至逃離中國的情況越來越引起中韓兩國的關注。
自2007年下半年起,“韓企非法撤離中國市場”、“夜半逃逸”、“中國經營環境惡化”等詞語頻繁出現在韓國媒體的報道中。
同時,在華韓企的非法撤離現象引人注目。2月12日,韓國進出口銀行發表的《青島地區投資企業的非法撤離現狀》報告書指出,從2000年到2007年,共有8344家韓國企業在青島投資,其中的2.5%(206家企業)非法撤離。這些企業中從2000年到2002年這三年中沒有一家企業“夜半逃逸”。2003年,首次出現了21家,此后每年都在增加。
1月20日,韓國工商協會公開表示,最近針對在中國發展的350家韓國商會成員企業進行了“在華韓國企業的實際經營環境”調查,結果顯示25%的受訪企業稱,會認真考慮清算在中國開設的企業。3.1%的企業正在準備清算。也就是說將近三成在華企業考慮或準備撤離中國市場。
盲目到中國投資
韓聯社報道稱,韓國企業在華經營環境惡化,主要是由于中國調整稅收政策,提高了環保方面的限制,加之不斷上漲的工人工資和今年開始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也可能使在華韓國中小企業勞動成本增加50%以上。
但隨著在華韓企“夜半逃逸”報道的深入,韓國國內各界從最初將事件歸咎于中國經營環境“惡化”,開始轉向全面反思中小企業盲目到中國投資所引發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在華韓資企業中,不乏世界知名韓國大企業,但更多的則是在韓國國內面臨淘汰境地的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韓國中小企業。韓國進出口銀行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5%的在華韓企為中小企業。
而“未正常清算”出走的韓國企業,15%是紡織企業,30%是工藝品企業,60%以上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出逃韓國企業多為小型企業,投資資金在30萬到50萬美元之間,工人一般在50人上下。
據此推斷,目前倒閉、逃跑、轉移的韓資企業,大多是皮革、成衣和縫紉玩具等加工型小企業。它們更加依賴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優惠政策,一旦這些因素發生變化就難以生存。
韓國進出口銀行在去年5月公布的一份報告中說,該銀行根據598家在華韓資企業2005年財務結算情況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超過50%的企業出現虧損(以當期凈利潤為準),其中中小企業的虧損情況更為嚴重。
近年來,隨著中韓兩國技術差距逐漸縮小,中國產品整體競爭力上升,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競爭力下降,這些企業的生存空間自然越來越小。而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研究院也表示,韓國產品在華競爭力正在下降。韓國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所占比例從2005年的11.6%下降到2006年的11.3%,2007年更是降至10.9%。
中國今年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更帶來了勞工成本上升的預期,韓國媒體估計認為在華韓資企業的勞動成本負擔可能會增加50%以上。韓國《中央日報》的報道稱,目前在華投資韓國企業約2萬家,其中有20%出現虧損,預計將有4000余家虧損企業將撤出中國。這意味著中國長期被低估的人力資本開始升值,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得不面臨轉型或者實現梯度轉移,轉到勞動力更為便宜的地方去。而最近開始涌現的越南加工業也證實了加工制造業的梯度轉移情況。

與此同時,除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外,另外兩個方面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一是兩稅并軌,二是環境成本上升。
兩稅并軌對外資企業的影響顯然很大,這意味著外資企業必須和內資企業處于同一競爭水平上。這或許是外資撤走的一個重要緣由。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的統計,約50%的韓資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30%的企業返銷母公司或者本土,20%出口海外。后兩類企業除了受到兩稅并軌的影響外,還受到出口退稅不斷降低的影響,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甚至無利可圖,只能一走了之。
再加上近年來中國對于FDI以及各種投資推動型的經濟增長展開全面反思,認為中國的環境成本在30年改革中被大大忽略,因此推出了各種環境保護措施和政策,包括環評風暴、綠色GDP考核等。而勞動密集型的來料加工制造企業,環境成本本身就比較高,這也使得韓國投資企業感到壓力,考慮撤離中國。
韓國貿易專家們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起,韓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從制造業轉向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當時,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被淘汰的企業大量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這一類韓國企業在山東半島遍地開花,其中不少還獲得了成功。在1992年到1995年韓資進入中國初期,中國對外資實行免稅政策,同時勞動力非常低廉。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韓國中小企業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在中國經營盈利的時代已經結束。如果不思進取,這些韓企將像當年在韓國的落后中小企業一樣,最終在中國市場也被淘汰。
聯手治理
逃離中國的韓國獨資企業世剛纖維所欠外債大致分為五類:銀行貸款1500萬元左右,海關稅款500多萬元,場地租金、水電費用200萬元左右,供應商外包商欠款3000多萬元,工人工資200多萬元,合計5400多萬元。
面對這些數字和情況,韓國社會各界開始意識到,在華韓企的這種非法撤離現象如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對其他在華韓企造成負面影響并將有損韓國整體形象。
在華韓企非法撤離現象已引起韓國各界重視。今年1月,韓國大國家黨前黨首樸槿惠作為當選總統李明博的特使訪問中國期間,首先就是在韓國駐中國大使館內與15名在華韓企代表座談,了解在華韓企面臨的問題,以便在與中國領導人座談時反映有關問題,尋求解決方案。
為防止更多的“夜半逃逸”現象,韓國國稅廳于近日開始向有意撤資的在華韓企提供有關咨詢服務,在國稅廳網站上介紹企業如何在中國進行清算的正常程序,并公開了國稅廳負責國際合作業務人員和韓國駐華使館稅務官的聯系方式,以方便企業人士咨詢。
另據報道,針對在中國惡意逃避稅金、拖欠工人工資,非法撤離中國的韓國企業家,韓國產業資源部正在研究將他們移交司法處理的方案。
方案包括:如果中方受害者向國內司法部門就拖欠工資、欺詐等企業家的非法行為提起刑事訴訟,易地根據掌握的證據,按照國內法律進行制裁;如果中國要求按中國法律進行制裁,就將根據罪犯引渡條款或刑事司法互助條約采取相關措施。

煙臺海關辦公室副主任張磊則透露: “國家財政部近期出臺新的關稅政策,還會有一些韓資企業破產,但世剛事件后國家許多部門健全了應急機制,對一些重點企業加強了重點監控,目前看沒有再出現類似的惡性事件,雖然破產企業肯定還會有,但以后出現類似事件的可能性將不會太大。”
影響有限
盡管一些勞動密集型韓企受到一定沖擊,但仍有7成以上在華韓企表示看好中國市場。
而從近兩年韓國對華投資的金額和投資項目數量來看,總金額持續增長,而投資項目數量卻有所減少,從中可以看出,韓國對華投資項目的質量在提高。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時期,現階段正是具備競爭力的韓國企業進軍中國內需市場的好時機。
那些撤離中國的韓資企業,事實上是無法適應中國經營環境變化的失敗者,如果無法適時地提高技術水平和調整經營戰略,這些企業無論在哪里都很難獲得成功。
僅此而言,這部分韓資企業撤離中國,影響是十分有限的。“部分韓資企業非法撤離不能說是韓中經貿關系惡化的表現,也不應該造成韓中經貿關系惡化。在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時,我們或許可以將其視作為韓中雙邊貿易關系升級過程中需要經歷的‘陣痛’。
專家指出,在華韓資企業中不乏成功的例子,那些成功企業的共同點在于,能積極主動適應中國的經營環境,并不斷通過提高技術水平進行企業升級,使企業逐步走向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經營,并實施領先于中國企業和其他國家企業的差別化經營戰略。這些經驗值得韓國企業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