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炭產業的傳統發展模式導致了極為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革新煤炭產業的發展模式迫在眉睫。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形成的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經濟效應和環境效應顯著。
關鍵詞:煤炭 循環經濟 產業鏈 陜北能源化工基地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石油供應緊張、環境污染嚴重,對能源、化工產品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產業的發展在中國能源、化工領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煤炭產業傳統發展模式卻嚴重阻礙了煤炭產業的快速發展。
新時期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發展煤炭產業,綜合考慮資源、環境及技術含量等因素,以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為目標,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低投入、高產出、少污染、零排放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新型發展模式。
煤炭產業傳統發展模式是一種“資源-消費-污染排放-末端污染治理”的單向線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斷加重生態環境的負荷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模式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煤炭企業經濟效益低下,發展受阻;二是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有的只有幾十萬噸,資源浪費現象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在開采過程中,土地、水源、植被以及地表景觀均發生巨大變化,生物鏈破壞,生態失衡;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矸石引起揚塵和次生污水,污水排入江河污染水系,破壞土壤結構。
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
依據循環經濟理論,構建煤炭產業鏈,按照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發展煤炭產業則是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兩大困境,是煤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根本轉變的有效形式。
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原則是“減量、再用、循環”。其中“減量”側重于“源削減”,體現了“污染預防”和清潔生產的思想,使污染物從一開始就在源頭得到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再用”提倡資源的綜合利用,把上游的污染物作為下游的原料,引入中間環節,延長產業鏈,把污染物消化在過程當中,使進入環境的污染物減少;“循環”則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資源的利用等級,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把循環經濟應用于企業層面,重點是構建企業產業鏈,并且盡可能延長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延長,把傳統“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非線性經濟增長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資源的利用等級,使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污染物最小程度的排放。
新型的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就是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拉長資源利用鏈條,實施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排放,以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一方面通過前向關聯延長資源產品鏈,提高資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資源,使資源增值,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源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減少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企業外部不經濟性最小,使環境成本最低。
與煤炭產業傳統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的優勢在于:首先,引入了循環經濟理念。按照循環經濟原理構建煤炭工業產業鏈,在煤炭工業內部實現經濟循環,不僅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有效代謝了自身產生的污染物,實現煤炭工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其次,更重視產業鏈延伸效應。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不斷連接新的環節,延伸產業鏈,挖掘實施循環經濟的潛力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
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其煤炭資源儲量高達1460億噸,是我國21世紀重要的能源接續基地。從基地建立之初,就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引入基地的建設,圍繞“三個轉化”的思想著力打造“三大產業鏈”:一是煤向電轉化,發展載能工業,形成煤電載能工業產業鏈;二是煤、煤電、煤制油、煤化工產品一體化開發,形成煤電油化產業鏈;三是發揮多種礦藏并存,實施煤油氣鹽化工產品綜合開發,形成煤油氣鹽化工產業鏈。經過近20年的開發建設,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迅速成長,尤其是煤炭產業獲得全新發展,轉化大大提高了煤炭產品的附加值,將豐富的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帶來巨大經濟利潤,能源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陜北地區乃至陜西全省的經濟發展,2004年已經形成年產6000萬噸煤的生產能力,成為我國西煤東運的重要供給地。而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也給煤炭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這種新型的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更重視煤炭工業資源廢物的減量、再用、循環,其產業鏈設計為“煤電一體化—重化工—精細化工”。一方面延伸煤炭下游產品,拉長煤、電、高能耗產品產業鏈,變出煤為輸電,一次能源轉化為二次能源,逐步形成電能、熱能發展企業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在轉化的過程中提升煤炭附加值;另一方面,以煤炭為原料,開發煤的衍生產品,如焦炭、甲醇、炭黑、化肥等多種煤化工產品,實現煤炭綜合利用。以“煤電一體化”為基礎階段,逐步發展以焦化廠為基礎的“重化工”階段,最終延伸至輕紡、制藥、建材等多種相關產業的“精細化工”階段。三個階段以廢物綜合利用為主線,發電廠為各個環節能量流動的紐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如圖1)。

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的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
煤炭循環經濟產業鏈模式,在各鏈條之間形成廢物利用關系,通過產業鏈的延長,把廢物轉化為電能,水進行循環使用,污水達到“零排放”,各鏈條之間形成廢物利用關系,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充分發揮了煤炭資源可循環優勢。
經濟效應
從產品來看,獲得深加工轉化效益。煤炭深加工綜合利用生產的產品市場需求量大且在化工行業中均屬緊缺原料;煤炭綜合利用生產出的產品原料一般是上游產品的廢物、廢氣、廢料,成本較低,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的科技含量高,提煉各種產品的深化離不開科學技術,科技的進步就意味著效益。
從產業來看,可以解決傳統煤炭產業結構“單”的問題。一是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煤炭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改造現有企業、發展新產業,使煤炭產業得以持續發展和非采煤資源產業迅速崛起,形成新的主導支柱產業。二是深度開發地上、地下資源,壓縮原煤產品比重,發展精深加工制品,實現轉化增值,解決產業結構“淺”的問題。三是通過開發新產品,促進現有煤炭產業的升級,解決產業鏈“短”的問題。四是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推進產、學、研合作工程,不斷引進新項目、新技術、新產品,提高整個煤炭產業的科技含量,解決煤炭產業質量“低”的問題。
環境效應
第一,廢物循環利用。焦爐煤氣的放散,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會對周圍環境空氣造成污染,帶來環境風險,存在嚴重的環境隱患,對甲醇廠產生的施放氣不利用,而是直接放散燃燒,污染環境,也浪費資源。
第二,提高資源利用率。發電廠利用焦爐煤氣進行發電,減少了SO2的排放量。焦化廠利用發電廠和甲醇廠的污水,降低了新鮮水的用量,節約了水資源。
第三,降低了污染治理費用。若洗煤廠的煤泥沒有得到利用,煤泥堆放不僅浪費煤泥的熱值,堆存占用土地,而且容易引起二次揚塵,對煤泥充分利用后,治理了污染,降低了污染治理。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