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全球經濟分工中處于國內技術領導者的地位,經濟結構的升級帶來就業的新特點。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 就業結構 技能
在經濟全球化以及國內市場日漸統一的背景下,上海處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學習者和國內技術進步領導者的地位。上海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結構不斷地調整升級,第一產業萎縮,第二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資本密集型行業轉變,第三產業迅猛發展。上海就業也呈現新特點,即逐步從總量上的矛盾轉變為結構上的矛盾。

上海就業的總量和結構變遷
就業的總量變遷:從就業體制改革到經濟結構調整
據《上海統計年鑒》、《上海就業報告》和上海市勞動局相關數據分析,1992年至2000年經濟高增長而就業人數減少,主要是1992年來國有集體企業以下崗、失業的形式釋放冗員,使原先隱性失業顯性化;經濟增長需求增加勞動力時,實際就業人數未增加,而是表現為對富余人員的充分利用。此外部分新增勞動力需求表現為未經統計的隱性就業和外來就業,這也使就業增長的GDP彈性難以真實地反應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2000年后就業增長量開始穩定的大于零,與經濟增長率的變動保持較明顯的正相關性。中國改革以來勞動參與率總體上有所下降,但是上海的勞動參與率變化卻呈現出有趣的現象。從數據可比的年份(1992-1995年間,1996-1999年間)來看,2000年以前上海勞動參與率總體下降,這表明市場化改革中部分勞動力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導致勞動參與率下降,而這一趨勢隨著就業體制改革的結束出現逆轉。1999年后上海勞動參與率出現上升趨勢,尤其體現在第三產業對女性勞動力需求的增加。
就業的結構變遷:后工業化和工業資本密集化
從經濟結構來,看近年上海第三產業發展迅猛,2000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50%;從產業內部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技術水平進步,導致上海工業出現由勞動密集型行業向資本密集型行業升級的趨勢。后工業化和工業資本密集化的趨勢將是影響上海未來就業結構調整最重要的因素。
過去10年余來,上海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后工業化趨勢明顯。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密不可分,1992年從業人員人均產出為13809元,2003年從業人員人均產出為76881元,年均增長率16.9%。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人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就業結構的相應變化。第一產業從業人員自1999年來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由1992年的58.3%下降至2003年的39.0%,就業人數絕對量不斷下降;除了就業體制改革的影響外,第二產業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資本替代勞動力的趨勢,即上海的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由輕、重型并舉的經濟結構向以重工業、化學工業、基礎原料工業為主的重化工業結構轉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一直增長,2003年其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1.9%,就業GDP彈性基本保持較高水平,因為第三產業中多數行業為勞動密集型,吸收就業優勢明顯。因此上海的產業發展戰略應以提高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為目標,帶動第三產業中就業的新增長點。
產業結構調整中各產業內的行業也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第二產業的行業結構由輕工業向重工業轉變、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從業人員下降。以工業為例(建筑業無論是產值還是從業人員都不足工業的1/10),上海工業總產值自1997年的5447.95億元增長到2002年的8117.20億元,增幅約49%。輕工業總產值增幅約19%,而重工業總產值增幅約72%,顯然重工業的發展優于輕工業,這是一個成熟經濟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總體工業從業人員數量下降的情況下保持增長,可見高速發展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代表了上海經濟結構升級的方向。與此同時,一些行業出現萎縮,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典型代表紡織業為例,從1997年到2002年產值下降13%,從業人員下降39%。與之相類似的還有食品加工業,產值下降18%,從業人員下降48%。上海工業結構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內按照比較優勢分工的結果,上海資本和技術較為充裕,勞動力成本較高,適合發展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而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應轉移到國內其他地區。
國際國內分工深刻影響著上海的經濟結構變遷,就業結構也隨之變化。第三產業中勞動密集型行業依然是吸收就業的主要渠道。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和社會服務業在2002年的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都超過了10%。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是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吸收就業能力最強,2002年這兩個行業增加值的份額為33.8%,占據就業份額的54.3%。金融保險業從業人員絕對量上有較大增長,但直至2002年,其占整個從業人員比重僅為3.3%。金融保險業是典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對從業人員要求較高,短時期內吸收就業能力有限。房地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份額由1995年的9.2%上升至2002年的13.6%,升幅在第三產業中最大,從業人員絕對量增加,但比重基本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難以成為吸收就業的主力,這與該行業資本密集的特點有關。
上海經濟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調整,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近年來工人與學徒占總職工的比例下降了約15%,工程技術人員的比重上升了約14%,表明工業結構朝重化工業、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對勞動技能要求較高的崗位增多。其中國有經濟單位每萬名職工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量1995年為2615人,到2003年為350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由1992年的5.7%升至2003年的10.0%,中級職稱也從25.8%升至37.0%,初級職稱從60.9%降至46.6%;2000年后高等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以年均4%左右的幅度上升。
促進上海就業的思路和舉措
上海未來就業的根本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中,如何更好地參與國際國內分工和定位產業布局,并讓勞動力適應這些變化。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是:努力提高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帶動現代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社會服務業的發展,以社會服務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
保持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仍然是拉動勞動力需求、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上海必須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充當中國吸引外資和國際先進技術的窗口;同時還必須積極推動國內統一大市場,發揮中國經濟領導者的作用。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以先進的制造業和現代都市服務業為經濟的增長點,發展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是推動勞動密集型的社會服務業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是創造就業崗位的主導產業。同時應該更多地發揮民間的力量,推動所有制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增強經濟活力和效率。其次在勞動力供給方面應該繼續完善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素質。
在產業發展戰略上繼續通過資本積累、技術升級和人員分流,保持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在促進收入公平分配上采取適當措施,使低下階層的收入能普遍持續增長;并通過政府監查提高就業質量,保證勞動力的休閑時間。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休閑時間的保證是第三產業持續增長的基本條件。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