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我國金融業的最大風險,加強風險管理的關鍵是制度創新和建立規范的現代銀行體系。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信貸風險 控制
作為銀行的一項主要資產業務,貸款資產的運動是一種以“兩權分離、按期償還”為本質特征的特殊價值運動。在現實經濟活動中,銀行的信貸活動,會受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例如使銀行貸款資金有可能遭受損失事件發生。主要表現為貸款到期不能按時收回和貸款的貶值等,這樣就產生了貸款風險。從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資產質量的現狀看,形勢較為嚴峻。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析
政府行政干預帶來的風險。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國有銀行是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職能只限于宏觀調控。然而在現實中,作為國有商業銀行,雖然在人事、行政、業務上不受政府直接管控,但并不等于不受政府影響。作為資金配置的主體,政府并未從實際運作的干預中退出,中心地位并未淡化,往往造成部份項目投資效益不高,形成貸款沉淀。
社會保障機制滯后帶來的風險。由于企業破產失業救濟制度不完善,國有銀行貸款風險無法直接分散和轉移。企業與社會的問題沒有解決,企業把生產所需資金缺口留給銀行貸款解決,形成貸款風險壓力;企業保險制度不健全,使銀行無法保全貸款資產的安全性,增加了損失的概率。
法制不健全帶來的風險。盡管我國陸續出臺了銀行法、票據法等許多法律,但是這些法律大多內容比較簡單,有些內容有待于重新修訂,并且有些法律與國家的某些政策相悖,銀行在保全債權方面將會遇到較大的阻力,加大了銀行的信貸經營風險。
缺乏科學經營管理帶來的風險。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科學規范的經營管理方式主要表現在:在經營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視安全隱患;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責權對等的管理機制,一旦貸款出現問題,很難分清責任,更談不上追究責任。
借款人(企業)還貸意愿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借款人(企業)還貸意愿與其(法定代表)的信用相關,還貸能力強的借款人(企業)還貸意愿不一定強;還貸能力弱的借款人(企業)還貸意愿不一定差。并且,信用度很難進行比較準確的考查、判斷。所以,借款人還貸意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必然帶來一定的風險。
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對策
為有效防止和化解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避免由此帶來的金融震蕩和經濟風險,通過上述對我國商業銀行目前面臨的信貸風險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治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進一步加強政府監督職能。政企不分一直嚴重困擾我國企業改革和發展。我國信用的深層次問題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政府行為和地方保護主義。由于政府尚未完成由市場的參與者向市場的管理者的轉變,為了政績需要而急功近利,期望短期內地方經濟有較大起色,過分干預銀行貸款,削弱了市場功能作用和市場法則權威。因此,必須重新界定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政府職能是彌補市場缺陷、維護社會公平,著力為企業經營提供必要的經濟環境,同時支持并配合銀行防范和制止企業逃廢債務,確保金融資產的安全運行。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全社會信用是提高銀行資產質量的重要保證。惡意逃避銀行債務、惡意欠款的單位必須受經濟和法律制裁。作為政府部門,央行應對企業改制中兼并、重組、破產等跟蹤監督,協助金融機構依法維護金融債權;應健全企業信息披露制度,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嚴格規范企業會計信息和信息處理標準化,并提高信息公開程度,以降低銀行系統風險。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我國目前在金融方面雖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擔保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基礎法律,但有些法律如《破產法》、《反壟斷法》等需要修訂或出臺細則;為加大信用立法和執法力度,需要將制定《公平使用信息法》提上日程;并盡可能地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在《刑法》等相關法律中增加對不講信用、惡意逃債、賴帳等給國家或個人造成損失行為的定罪量刑條款,對逃廢債、惡意拖欠貸款本息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增加企業的逃廢債成本。
重構和優化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控制系統。風險管理應當貫穿于整個貸款周期,在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是不可省略的程序,全過程形成相應的風險防范理念和風險監控機制。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系統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通過加強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一旦出現風險苗頭,立即采取相應保全措施,確保銀行資產安全。(2)建立有效的審批流程策略。控制貸款風險最可行的辦法是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貸款審批流程體系,貸審批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硬約束和硬控制。(3)實行“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4)改善信貸風險控制考核和激勵機制。要制定和落實客戶授信等級評判和監控的崗位責任制,建立信貸風險監控和反饋責任人制度,加強檢查、稽核,力促貸款風險管理規范化、監控到位化、競爭高效化;優化信貸風險控制獎懲機制,做到責任明晰、獎罰分明。
根據不同客戶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信貸退出方式。各地區域經濟結構、信貸存量結構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信貸退出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必須講究策略和方法,因企施策。信貸退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漸進式”退出。對融資渠道比較多的客戶,可以主動讓出一部分市場,在其他渠道資金陸續進入后逐步退出。對于一些占有份額過大,但發展前景不樂觀的企業,即使能夠正常還本付息,也要適當讓出貸款份額。(2)“節育式”退出。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加工項目或列入國家禁止投資項目的基本建設項目,對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產品,對以各種形式逃廢銀行債務和有意拖欠銀行本息的企業,對有逃匯、騙匯行為的企業,以及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應停止向其發放貸款,只收不貸。(3)“壓縮式”退出。對于生產能力過剩,經營效益不佳,缺乏競爭優勢的傳統行業,要在控制貸款總量的基礎上,努力做好壓縮工作,逐步退出。(4)“重組式”退出。對產品有市場,因債務重組或管理水平低而陷入困境的客戶,可以積極牽線搭橋,采取促進兼并、拍賣、上市等方式實現資產和債務重組。(5)“出售式”退出。對于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可以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或者企業,如出售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6)“強制式”退出。對于經營狀況日趨惡化,難以起死回生的客戶,要堅決退出。對于那些生產經營停止,沒有現金流入的客戶就必須通過以資抵債、抵債返租等手段來實行信貸退出。對于那些信用觀念薄弱或是借改制之機逃廢債務的客戶,則堅決采取依法收貸的手段強制退出。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國際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