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分紅的本質在施惠于民
在今年1月召開的上海市“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委員邢普曾提交了一份正式提案——《建議研究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分享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提案》。認為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國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全國人民并沒有同步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部分群體的實際購買力甚至是下降了,因此,有必要給全國人民每人發放1000元以抵消CPI高速增長的影響。盡管這種社會分紅方式的可行性受到質疑,但大眾對于國企分紅的關注度并沒有降低。
國企分紅,人民受益
從目前進展情況來看,央企分紅將成為社保更有力保障,而這種方式在操作上也更為可行。2007年央企的收益超過10000億元;如果加上地方國有企業利潤,規模將有可能超過1.4萬億元。如果將其中的5%補充社保基金,將達到700億元。社保的虧空將基本得以解決。
事實上,早在2006年12月,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表示,國資委堅決支持把部分國企的收益轉到社保基金。現在根據《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相關要求,去年財政部征收的500億元紅利,其中大部分支出將用以補充社保基金。有專家說,如果中央企業的大部分紅利將得以補充全國社保基金,勢必會帶動地方國資委監管的企業也把紅利充實到地方社保基金,而后者又更是一筆可觀的財富。那么,在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之前,社保虧空完全可以被彌補。
按照2007年12月11日財政部公布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今后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級企業,將向政府繳納不同比例的國有資本收益。國企分紅的比例將區別不同行業,分三類執行:第一類為煙草、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煤炭等具有資源型特征的企業,上交比例為10%;第二類為鋼鐵、運輸、電子、貿易、施工等一般競爭性企業,上交比例為5%;第三類為軍工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企業,上交比例3年后再定。
如果說,以稅收為主要來源的政府公共預算體現的公共治理理念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話,那么,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所彰顯的理念則是:“人民投資,人民受益”。事實上,以全民為分紅對象在海外早有先例。1968年,美國阿拉斯加發現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帶來一筆巨大的公共財富。阿拉斯加州政府用這筆財富建立了一個“永久基金”,基金投資的收入被用于給所有全州居民發放等額的現金分紅。1982年,全州40多萬居民每人都收到了第一張1000美元支票的社會分紅。如今,阿拉斯加永久基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本金超過300億美元、年盈利能力超過10%的大型基金,躍居全球100家最大的基金之列。
或許在10年前,假若有人提議國企分紅,會被斥為“殺雞取卵”。如今,情況大為改觀,僅今年央企預計實現利潤就達1萬億。此時提出國企分紅,可謂水到渠成。既使央企只有5%的分紅也將有500億的紅利收入,意味著國家將有更多財力用于公共預算--國企分紅能夠施惠于民也就在于此。
國有資產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資產
從本質上看,國企分紅是一個利益再分配問題,真正難題還在于配套改革的問題,既要解決國企財務方面的成本和利潤關系的不對稱,進一步完善稅制改革;又要通過一系列制度建設,讓國有企業真正體現出其隸屬全民所有,全民才是國企真正主人的企業本質屬性,這也有助于減少目前公眾對壟斷國企的強烈排斥感。
其實,國有資產所有權虛位不僅存在治理結構問題,同時,造成了國企利益再分配的虛位。所謂“國有資產”,實際上就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資產。也就是說,全體公民才是國資的最終所有者和國企的真正出資人。在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向股東分紅之后,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分配。對于這一問題的討論亦需正本清源,那就是國有企業的股東在名義上和法理上均應當歸屬于全體國民,而政府主管部門只是代為行使管理權力而已。因此,理當以讓全體公民成為直接受益者為目標,而不應該從企業所處的行業小環境出發,單獨制定僅僅讓部分群體受益的分配原則。應該說,國有企業本身就是國家代為公眾持有股權,并行使所有權,其本質是公有,國企分紅施惠于民,實現大眾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是本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