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曾 唯
過去,已經成長起來的公司比剛創立的小公司更容易產生創新成果:他們可以比小公司更加不在乎犯錯成本,他們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和內部溝通監管機制。但金融危機帶來的命題不同以往——一個公司只具有某項優點還不值得過分贊許,現在真正值得借鑒的或許是那些無限接近零缺點的公司。
當然,完全零缺點只存在理想狀態中。面對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所有公司都需要學習穩健和避險。由此又會產生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或許會未老光衰,因為“快”與“零缺點”有時候簡直是相悖而行的兩條道路。
2008年的快公司值得贊美,因為他們是已經經受了危機初期考驗的一個群體。希望2009年還能看到他們中間的大部分——這可以證明,危機并未損傷中國的創新血液。
“促就業”比“保增長”更重要
全球經濟危機席卷,“過冬”已成為中小企業的最大課題。杭州市就業管理服務局的調查顯示,與去年同期和上季度比對,該市人力資源市場今年第三季度提供的“二產”崗位分別減少6.8萬個、5.6萬個。其中,制造業崗位數同比、環比分別減少6.5萬個和5.4萬個。鐵路和公路方面的統計數據來看,農民工提前返鄉的現象已悄然顯現,“至少多了10%—20%”。
從中央到地方。“保增長”已成共識。以中央的4萬億元人民幣為基礎,新一輪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正在緊鑼密鼓當中。但在我看來,比保增長更重要的是保就業。穩定是中國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如果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話,沒有穩定基礎的發展只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近年來,民眾對失業問題的關注早已超過對GDP增長的關注。2001年英國BBC援引美國、香港和中國內地三家公司的調查數據指出:“失業已經變成中國人最關心的社會議題”,其次是住房和醫療保障。與此相對應的,地方政府的優先目標又是什么呢?國情專家胡鞍鋼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地方政府眼中,居首位的是財政收入增長,其次是GDP增長,然后是控制人口增長和發展基礎設施,而本地區的就業問題則被擺到了苐七位。民眾關心的議題與政府所關心的顯然存在一定脫節。
從這個角度講,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必要進行全面的反思,從“促進增長”轉向“充分就業”。如果政府投資過多傾向于鐵路、公路、通信等吸納就業能力較小的“大項目”,既不利于擴大就業,甚至產生“逆就業”效應,還會造就一批新的壟斷行業。眾所周知,就業增長的主要渠道是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從“保民生”、“保就業”的角度出發,減稅讓利才是根本之道。政府在引導投資時,也應參照各行業的就業吸收能力來確定重點投資領域的優先順序。
廈門讀者 彭興庭
新“投資熱”要防舊病復發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近期我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中華大地順勢掀起新一輪“投資熱”。但是,基于以前“投資熱”的深刻教訓,政府現在必須防止舊病復發,以使4萬億元投資發揮最大的效應。
首先是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重復建設必然會加劇一般加工工業生產能力的嚴重過剩,延緩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造成資金和資源配置上的巨大浪費。一旦市場需求繼續發生變化,勢必導致這些行業和相關企業經營困難。到那時,局部問題就有可能演變成全局問題,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各級政府的注意力要從忙于“攤大餅”轉向精心“做餡餅”,真正把萬億資金向交通、農林水利、民生、環保等領域傾斜,
其次是防止轉移項目資金,從以往的教訓看,一些地方將項目資金“調包”的事時有發生。2007年3月國家審計署公布了“34個高等級公路項目建設管理及投資效益情況的審計結果”,其中有26個公路項目所涉及的交通主管部門及建設單位,擠占挪用或利用關聯交易套取建設資金21.58億元,用于其他項目、招待和發放獎金等。
第三要防止滋生腐敗。眼下,圍繞年底前新增1千億元投資的巨大蛋糕,各地已經競相“跑部錢進”,掌握投資計劃審批大權的國家發改委周邊地區的酒店連連爆滿。國家投資項目是腐敗頻發的高危地帶,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立項審批、資質評估、驗收審計等各個項目環節都有可能滋生“蠹蟲”。目前,中央已經決定由中紀委、監察部、審計署、財政部,發改委等五部委組成檢查組分赴各個省區。對投資實施過程進行全程監控。但是,為了謹防新“投資熱”產生新一波腐敗,監督的關口一定要前移,防范于未然。不要等到腐敗案發后,犯罪分子已經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再去查處。
江蘇讀者 蔡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