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中國企業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聽說了西方一些跨國公司的發達秘籍: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從這個角度來看,多年來偏執發展的蘋果公司至多算是個二三流企業。然而,10年轉眼過去了,一直偏執的喬布斯確實顛覆了秘籍的順序。
今年下半年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已經銷售了8年的iPod增速第一次出現了下降。這是否說明蘋果公司的當家產品也會陷入衰退期呢?
事實上并非如此。對蘋果公司來說,從iPod上得到的最重要東西不是銷售數量和收入,而是“光圈效應”。iPod培養出的音樂玩家,越來越多地拋棄微軟系統的PC,轉而消費蘋果公司的Mac電腦,而全球數以億計的iPod擁有者也正是未來iPhone最現實的潛在消費者,
正是基于此,《商業周刊》刊登《蘋果:熟了,可以摘了》的文章。2008年11月20日,蘋果的股價僅為80.49美元,而52周前,蘋果的股價卻是202美元。事實上過去一年中,蘋果公司的業務不僅沒有像股價一樣降低了60%,反而大幅增加,最近一個季度的數據顯示:蘋果iPhone的銷量達到500萬部,Mac電腦銷量也達到了近300萬臺,對于一個季度收入80億美元,凈利潤11億美元的蘋果公司來說,它的股票確實到了該采摘的季節。
2007年6月29日,蘋果iPhone手機亮相,今年7月11日,3G版iPhone手機在全球x個國家和地區正式問世,在最近的第三輪發售中,該手機在全球的足跡將增加至73個國家。根據AFB收集iPhone手機的IMEI號碼得出結論稱,一年多的時間里,兩代iPhone的制造數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部,其中3G版達到了760萬部。蘋果公司不會無故生產如此大量的手機,如果按照現在的產銷速度,iphone將可能超過ipod的銷售量。果真如此的話,蘋果注定不僅會顛覆手機世界,還會顛覆包括微軟、英特爾在內整個數字世界。
許多人都記得10年前喬布斯重回蘋果的那一天。當時的蘋果公司一如過去和現在,制造著世界頂尖精品的電腦。然而由于與蘋果配套的軟硬件少得可憐,它身陷孤立之中。“蘋果公司要想生存就得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的生態系統,我們需要其他合作伙伴的幫助,也有責任幫助其他伙伴。”這是喬布斯當天說的楊已觀點。
為了使這一觀點深入人心,孤傲的喬布斯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他在視頻會議中邀請死對頭比爾·蓋茨和他一起登臺發言,共同發布雙方達成的協議細節:微軟公司拿出1.5億美元作為補償,換取蘋果公司放棄對其進行專利起訴,同時,微軟公司承諾將繼續推出與Mac電腦兼容的Office常用軟件。
今天看來,比爾·蓋茨為它的承諾付出了代價。蘋果公司的Mac操作系統在11月獲得了近兩年來的最大月度環比漲幅,該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為8.9%。而IDC的數據顯示是9.1%。
9%很可怕嗎?是的,這個數字足以顛覆我們熟知的公司“發達”秘籍。自從1980年代微軟及英特爾公司的“Wintel”個人電腦標準崛起以來,人們普遍的一個共識就是市場將被那些可以訂立技術標準的巨頭所主宰,并受益于其他成千上萬個競相在這些標準“平臺”上構建產品的企業,這就有如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和英特爾在微處理器領域所形成的壟斷地位。換話說,過去20年中,全球幾乎100%的IT公司都與這個壟斷體系發生著關系。
而今情況變了,僅2006和2007兩年中就有超過20萬家軟件制造商回歸蘋果旗下,其中既有游戲制造商電子藝界(EA)這樣的巨頭,也有VMware公司這樣快速成長的企業軟件供應商。目前蘋果電腦的銷售仍以3倍增長速度快于PC。
喬布斯沒有想過做“盟主”定標準從而一統江湖。它的戰略很簡單:專注于制造最好的產品,回報自會隨之而來。
iPhone作為一個產品,顯然從另一角度吸引著其他合作者的加入。ATT、Google和Salesforce.com公司都不想錯過。
顯然,喬布斯不僅利用了現有生態系統,并正漸漸成為未來系統運行的動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