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搖搖以輕揚,樹飄飄而拂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9月2日,朱新禮來到密云果園轉了轉。16年的心血,豈不唏噓。
第二天,匯源果汁(1886.HK)在香港發布公告,可口可樂全資附屬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196.47億港元全面收購匯源果汁已發行股本、可換股債券及未行使的購股權。這是可口可樂歷史上在本土市場外發生的最大一次收購。
交易在中國內地卻引發了一場爭論:何以民族品牌再次被外資吞并?在一個網站上,截止9月7日,參與投稟的21萬網友中80%反對朱新禮賣掉匯源。但事實上,最了解匯源現狀和發展未來的人,一定是朱新禮。
16年中,匯源從山東發展到北京,再擴大到全國,再到香港上市。期間,企業擴張、融資、引入戰略投資人,先后與德隆系、臺灣統一企業、法國達能等合作,在這些大小事宜中,朱新禮個人的決策和指揮能力幾乎就是匯源發展的戰略和戰術的全部基本要素。匯源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果汁第一大品牌,在于它較早進入藍海,隨后引入先進工藝,并合理布局上游資源。這一發展階段,生產要素的高效率是成敗的關鍵,也適于企業領導個人力量和責任的發揮。朱新禮也確實為匯源付出了很多。
9月6日晚上,朱新禮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我想稍微休息一下,因為做匯源確確實實是辛苦,沒有比它更辛苦的事了。16年了,我就沒有休過一個星期天、一個春節,我從來就沒有好好過過。”幾年前,朱新禮開始和他的兒子、女兒談接班問題,“很遺憾,我的兒子當兵回來就是不愿干。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我把他安排在企業,他不干。”朱新禮在無奈之下又想到了女兒,可是,“她是一個媽媽,有家庭,有丈夫和孩子,我真不忍心讓她做,我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遭罪”。
也許以生產要素為核心的發展階段必然會產生一位辛苦的廠長。香港上市后,朱新禮一直想改進營銷,并在2007年夏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在原來的銷售大區之下,較重要的地市都設立了辦事處,由總公司直接統管,辦事處管理分銷商,并對分銷商按五大項目分類管理,意欲拉動銷售。但最終的業績顯示,此次變革并不成功。同時匯源快速擴張造成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2007年及2008年現金流都是負值。加之宏觀調控和原材料上漲,進入2008年后匯源的銷售增長和毛利率都出現下降勢頭。
朱新禮開始尋找既能管理好企業又不遭罪的人來接手匯源。工廠之外還有更復雜的企業帝國和王朝,近兩年果汁市場競爭變得空前激烈,跨國公司的優勢逐步顯現,僅憑一款“美汁源”果粒橙,可口可樂就攻下了中國果汁市場9.7%的市場份額,步步緊逼市場占有率10.3%(果汁飲料領域)的老大匯源。
合理化、專業化的產業分層和公司治理,使得剛剛出道幾年的那些企業帝國的年輕職業經理人,就可以做老辣而正確決策,可以管理更為龐雜的商業帝國和應對復雜的外部世界。產品時代畢竟不同于生產要素時代。如果可口可樂能成功接手匯源,將對匯源現有資源和產業結構進行整合,并厘清如何發展兩公司合計20%的果汁市場份額的思路,將其他弱勢的參與者排擠出局,實現較高的利潤,這是朱新禮一個人的能力很難想象的。
同時匯源還將與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的其他非碳酸飲料業務一起發展。今年年底前,可口可樂將在上海投資8000萬美元開設一個該業務的創新中心,擬聘請200名研究人員,使其規模達到目前上海研發中心的5倍。顯然,匯源將被編入了一個成員眾多的飲料帝國,而朱新禮也審時度勢,給自己掌控16年的工廠階段的匯源果汁畫上了句號。他也給自己和匯源集團規劃出了新的未來:“我的夢想就是把果園種植和果品加工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