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的狀態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走出了一條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30年中,中國GDP保持了9.5%的年均增長率,從1978年只有3465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25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GDP比重的6%,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在2008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25家中國企業入圍,都是國有企業,共實現利潤總額5765億元,占全國企業的利潤8%。
國有企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今天打開我國經濟地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經濟大動脈仍然是國有企業。改革開放30年,催生了國企。國有企業從行政機關的附屬,轉變為市場經濟主體,國有企業這些巨大的變化本身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新國企的出現,展示了國有企業發展的新希望,肩負著改革與創新的使命。新國企的創新能力表現在國內外競爭的舞臺上:一是市場化的生存方式,二是顧客導向經驗理念,三是明晰的企業戰略;四是企業家精神,五是新型的企業文化。國企改革的實踐證明,國企改革的實質就是把傳統的國有企業,改造為新國企,建設新國企是過去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是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中,國有企業做強做大的唯一出路。
為了打造新國企,克服金融海嘯帶來的巨大沖擊,國家確定了下一輪國企改革的重點,主要是四點:第一,加快國有獨資公司的股份制改革,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第三,推進有條件的大型國有企業實現整體上市,第四,加快企業重組,有效整合資源。
變革轉型對一個企業來說是永恒的主題,國家大政方針的變化,和企業自身條件的變化,決定企業的轉型必須在了解內外環境的基礎上,明確戰略定位,優化資源配置和業務架構,改變業績增長方式。同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斷理順企業內外關系,逐步建立與市場競爭與股東要求的法人治理結構,管理模式。企業必須不斷轉型,不斷評價,不斷修正,不斷定位,周而復始,才能使企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在這個高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
當前,全球金融海嘯猛烈沖擊世界經濟,不僅是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了衰減,也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開始影響我們的實體經濟。中國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面對這樣的冬天,我們也要清晰地看到,金融海嘯固然對企業經營帶來了困難,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同時也帶來了發展契機,這就是我們要在應對危機中,主動變革,加快變革,在變革中把握發展的機遇。
在生物進化史上,能夠生存下來的不一定是最強的物種,而是那些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危機和海嘯固然帶來了風險和挑戰,但是更能帶來機會,激發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讓我們能夠從容面對金融海嘯,也讓我們充滿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中國必將以加快改革開放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中國的經濟必將又好又快發展,中國的經濟在克服金融海嘯帶來的困難中,必將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