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界各國政治和經濟學家最為熱點的討論議題莫過于醫療體制問題,但是各國又普遍缺乏對這方面的研究。據統計,一個國家的平均醫療費用支出往往占到國家GDP的重要部分,基本上與軍事開支持平。而隨著全世界老齡化社會階段的來臨,醫療體制問題在經濟及社會發展中越發重要。
不僅是日本,東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受到了社會老齡化的威脅,這種威脅來自于老齡化人口驚人的增長速度。在21世紀上半葉,香港地區、馬來西亞的老齡化人口增長速度為250%,在韓國、泰國、新加坡更是達到了400%。各國政府都把控制人口老齡化放在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上。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做好各國醫療體系改革的完善工作。
控制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是改善醫療體系
調查結果表明,從醫療水平、醫療支出、門診的接待率、住院率、病人住院的時間、病床的平均數量、醫生和護士所占的比率等這些指標來看,目前亞洲各國都沒有形成比較規范和系統化的醫療體系。
衡量東亞各國和地區醫療體系的發展程度,新加坡和日本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中國香港地區、馬來西亞、泰國、中國臺灣地區、韓國緊跟其后。日本的醫療支出占全國GDP的8%,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都在5%到6%,但是新加坡只占到3.8%,因為新加坡政府把改革重點放在了改變投入經費去改善醫療體制的傳統模式,解決了醫療的基礎問題,例如改善生存環境,特別是勞動環境,把日本遠遠甩在后面。
投入不一定會帶來產出,這個理論應用在醫療改革上是最合適不過了。在醫療體系中,制度的改革要比資金的投入重要得多,這在新加坡和日本的例子中體現得更加突出。
公共醫療體系廣泛應用于醫療設施和管理制度中,例如新加坡、臺灣地區、韓國的公共醫療體系的建立,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減少了醫療開支。為了適應國際競爭,新加坡政府簽署了一份關于削減醫療成本的聲明,并提出新加坡擁有高質量的醫療器材和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正逐漸成為世界高端醫療市場的中心。
在醫療體系中,沒有什么能比擁有高效率的醫院和醫生更為重要的了。在新加坡,雖然有很多醫院表面上看起來是以營利為主的商業機構,但是其最終歸屬權還是屬于國家的。香港地區的醫院也是直接歸國家所有的,而韓國、日本等雖然有很多私人醫院,但是政府對其各方面的控制都是十分嚴格的。日本采用的是歐洲大陸的多重醫療保險體系,以職業作為標準;中國臺灣地區的衛生部門發布的公共醫療體系重在嚴格控制醫療價格體系和索賠程序;韓國建立了半保險體系,但是由于缺少對體系的控制,導致政府和被保險人的共同支付成本都被抬高。
在建設醫療體系的實踐過程中,東亞各國和地區的政策都表現出不同的優缺點。新加坡的醫療開支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和強制性公積金;日本效仿歐洲采用了俾斯麥式的保險制度;中國臺灣地區實施的是衛生部門控制的公共保險制度,并從中受益,韓國政府正在想方設法向不完全依賴政府控制的醫療保險體系過渡。
據統計,由病患者承擔的醫療費用,韓國最高,臺灣地區和泰國最低,為了降低醫療成本,新加坡把高額的手術費用從醫療決算中扣除;香港地區的公共醫院為了在和私人醫院競爭中取得優勢,降低了醫療費用;日本與韓國的人均住院率在世界范圍內是最高的。
政府正在尋求與西方不同的行政控制力量
與中國大陸不同,東亞各國和地區的政府并不會向公眾直接提供醫療服務或是醫療設施,也不會親自去干預索賠、定價和成本控制等問題,而是授權給一些私人醫療機構和提供服務和產品的經銷商。這種方式和西方國家的醫療體系一樣,政府放棄了對醫療體系的干預而使其轉化為市場化的模式,因為政府干預導致醫療體系的效率降低,失去競爭優勢。
高額的手術費用雖然會對醫院的運作、醫藥工業的發展有益,但是對于那些沒有資格申請醫療保險而又承擔不起醫藥費的病患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試想一下,那些失去救治機會的病患,將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專家認為東亞國家和地區的醫療體制模式一定要脫離傳統的西方經濟理念,醫療體系可選擇的發展道路不止一條,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如何進行干預,例如在規范和控制醫療價格,以及資助醫療項目等方面。
在東亞國家和地區,只有中國大陸的醫療體制參照美國的模式,而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同美國一樣產生了很多弊端,例如發生醫療結構從中牟利的行為,或者是醫生和制藥公司的對病人毫不負責的造假行為。
東亞地區整體的醫療體系在某些方面已經具備同歐美等發達國家抗衡的實力,而且大有超越之勢。其中很多國家和地區不僅降低了醫療設施開支在GDP中的比例,而且形成了健康勞動力和減緩老齡化的發展趨勢。來自古老東方的藥物、治療方法已經打進了西方市場,然而東亞國家和地區的醫療體系道路還很漫長。
(選自2007年11月 《遠東經濟評論》由雯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