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東,自1914年開始,在中國尚未開發的基本化工領域,相繼創辦久大精鹽公司、永利制堿公司和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為民族化學工業的發展立下朽功績。“工業先導,功在中華”,是毛澤東主席對他的評價。
1911年,范旭東拋棄了已在日本獲得的大學助教的職位,銘恥奮志回到了闊別12年的祖國。回國后,他目睹中國鹽業生產的落后,不僅鹽質低劣,有害國人健康,更有礙中國化工產業的發展,于是決定利用自己所學,改良國內的鹽質,“使人民有干凈的鹽吃,有便宜的鹽吃。”
從破舊小屋到第一大精鹽公司

1913年,范旭東只身來到盛產長蘆鹽的塘沽。他發現,荒堿地上一個個綿延不斷的雪白晶亮的鹽坨,構成一派天賦鹽都的景象。這里不僅鹽資源豐富,而且海陸交通非常便利,相距不遠即是開灤煤礦。若建設以鹽為主要原料的化工基地,條件最佳。為了掌握科學的第一手資料,范旭東向當地漁民租得一間破舊小屋,獨自一人開始了煉制精鹽的實驗。環境的惡劣絲毫沒有動搖他試制精鹽的決心,白天他在小桌上作實驗,晚上則以桌為床、和衣而臥。經過無數次的精心實驗,范旭東終于試制出了含氯化鈉(NaCl)在90%以上的精鹽,攻克了技術難關。范旭東當即決定,以塘沽為發軔地籌建精鹽公司。這個計劃得到鹽務署顧問景學鈐的支持,并聯合另外幾人共同發起久大精鹽公司。
1914年,范旭東召開籌備會,準備募5萬元籌建資金。為了盡可能多募一點兒資金,范旭東不顧別人的譏諷,不厭其煩地去向那些曾答應出資的人們催促股款。有資料記載,范旭東曾回憶當時的情景:“常常站在人家的門房等許久,結果還是下次再去。”因此,原定五萬元的股本,至公司成立之初僅募得3000余元。盡管如此,1915年4月18日,久大精鹽公司第一次股東會議如期召開,會議推舉景學鈐為董事長,范旭東為總經理。從此,范旭東開始了他為中國現代化學工業奠基的歷程。
1915年6月,久大精鹽工廠破土動工,當年10月底,建筑、安裝工程全部竣工,12月初正式投產,以平鍋熬制精鹽的方法,掀開了我國鹽業技術史上的新篇章。然而由于中國鹽政承襲清代舊制,食鹽的銷售權仍由少數鹽商把持,久大精鹽只被允許在天津東馬路設店行銷。不僅運銷受到抵制,舊鹽商甚至禁止灶戶向久大供應粗鹽,以斷絕久大的原料來源。對此,范旭東并沒有坐以待斃,他們設法將帝制派人物楊度吸收為股東。經楊度疏通,果然獲取袁世凱特批5個口岸的銷售地,接著又在財政總長梁啟超的支持下,將銷售擴大到長江流域。最終使久大精鹽市場擴大到湘、鄂、皖、贛。久大事業從此蒸蒸日上,1916年到1918年,久大精鹽廠由兩廠發展為六廠。后經過10年奮斗,自辦鹽灘多處,工廠分設塘沽各地,分銷店遍布南北各省。生產規模由最初年產1500噸發展到6.25萬噸,資本由創辦時的5萬元增至250萬元。成為中國第一家最大的精鹽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按照華盛頓會議的決定,得以收回德國和日本在中國山東掠奪的各項權利,其中包括日本在青島的永裕鹽場和制鹽設備。當時永裕鹽場共有工廠19所,鹽田6萬畝,但中國必須支付300萬銀元的“贖金”。可是由于國庫空虛,無力支付,日本人也就繼續把持著鹽場不放。范旭東抓住了這個機會,團結當地的鹽商,共同籌集資金,全部收回了日本在青島的鹽場,并且要求日本每年購回青島精鹽150萬擔至350萬擔。這樣,范旭東等人不僅為國家收回了主權,而且為自己打開了國際市場。
從1924年到1935年,久大公司更加興旺發達,產品除在國內南北暢銷不衰,而且源源不斷地運往南洋、朝鮮、日本等國外市場。1936年,范旭東又在江蘇大浦創辦久大大浦分廠,同年,久大精鹽公司改組為久大鹽業公司。
奮發圖強打破洋人技術封鎖
堿被稱為“化學工業之母”。然而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的堿市場卻一直被英國卜內門公司所壟斷。山東曾經有一位姓葛的有識之士,創辦了魯豐堿廠,要與洋堿爭個高低,可是由于斗不過洋堿,很快就倒閉了。卜內門公司在中國的經理李德立曾公然揚言:“卜內門在中國有如銅墻鐵壁,不怕任何人進攻!”范旭東不信這個邪,他一直認為,中國如果不發展制堿工業,就無法發展化學工業。
在歐洲考察鹽政時,范旭東萌發了用鹽制堿的想法, 20世紀初,卜內門洋堿已經在中國市場形成壟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阻,中國許多以洋堿為原料的民用工業受到影響。堿價爆漲,有行無市。范旭東身居塘沽,守著遍地可以制堿的鹽坨,他感到創辦制堿工業一刻也不能等了。

1918年11月,永利制堿公司在天津創立。1920年5月,永利召開第一次股東會,周作民任董事長,范旭東任總經理。9月得到農商部特許工業用鹽免稅30年,規定塘沽周圍百里以內,他人不得再建堿廠。
因為是建設國內第一家大型堿廠,無論是廠房建筑,還是設備安裝,都無經驗可借鑒。按照范旭東主張,國內不能自制的如鍋爐、發電機、壓縮機、真空泵等設備,均托李國欽在美國代購。凡是可在國內自制的機器一律交上海開辦的大效鐵工廠制作,但該廠規模小、設備簡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完成所有鑄件。化工生產管道復雜,用了三四年的時間,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在范旭東的領導下,永利堿廠于1926午6月29日再次投產,這一天,永利生產出了碳酸鈉含量達99%以上的潔白純堿,打破了洋人對制堿技術的封鎖。兩個月后,永利“紅三角”牌中國純堿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震動了整個世界化工業,被西方人譽為“中國近代工業進步之象征。”
范旭東曾把酸和堿比做化工業的兩翼。1930年,國民政府實業部計劃在國內自辦硫酸亞廠,英、德商人聞訊要求合辦,意圖壟斷。范旭東認為:“與其受洋人挾制,還不如干脆自己干!”他向孔祥熙、宋子文申述主張,接過了這一艱巨的項目。
經過永利同仁30個月的晝夜奮戰,1936年,一座遠東一流的大型硫酸亞廠在南京長江下游的卸甲甸如期竣工,計劃年產硫酸亞5萬噸,日產硫酸200噸,硝酸20噸。1937年2月,南京硫酸銨廠正式投產。該廠的建成,不僅“為中國的農業第一次制成了化學肥料,同時也為祖國的工業制造了大量的硫酸和硝酸。”范旭東自豪地宣布:“列強爭雄之合成氨高壓工業,在中華于焉實現矣。中國基本化工的另一只翅膀又長出來了,從此,海闊天空,聽憑中國化工翱翔矣。”
戰火中建起化工中心
“如果毀壞了永利廠,就等于毀了半個南京城。”這是毛澤東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時下的保全命令。永利南京硫酸廠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而,“七七”事變后不到半年,日本軍隊的炮火已經蔓延到上海,工廠的存亡迫在眉睫。范旭東痛下決心,命令凡是可以搬動的機器材料、圖樣、模型都搶運西移。笨重巨大無法移動的設備,則將儀表拆走,其余設備拆下投入長江,并布置全部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向內地轉移。
損失巨大的搬遷,嚴重匱乏的資金,交通輾轉難行,人員拉家帶口,這諸多困境沒有讓范旭東屈服。他決定首先打破“逃難”的心理,利用這個時機,為中國在內地再造一個化工中心。
1937年末,范旭東派人去湖南和四川兩地勘察廠址。經過調查研究決定,當時四川產鹽,制堿工業選址四川;湖南化工原料比較豐富,決定在此新設硫酸廠。但日軍繼續推進,國土連續淪陷,戰事告急之下,湖南建廠無望,范旭東將硫酸廠也設在四川“新塘沽”——岷江畔五通河的老龍壩,積極為抗戰提供軍需物資。
但此時的永利面臨著更大的難題。抗戰前的永利一直使用的是用廉價海鹽作為原料的蘇爾維制堿法,而在四川只能使用昂貴的井鹽,只有研究出符合井鹽的制堿法才能生存下去。
為了有效地利用井鹽制堿,范旭東于1938年攜侯德榜專程赴德國考察,購買新型制堿專利——察安制堿法。但由于對方有意刁難,無功而返。于是范旭東組織技術人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行研制新的制堿技術,他們先后在香港,上海法租界和東山五通橋等地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終于成功研究出自己的專利技術——“侯氏聯合制堿法”,標志著世界制堿工藝史上的重大突破。為了使這一技術盡快投入應用,范旭東再次“遠征”海外,協同侯德榜采購機器,中越、中緬等戰時的國際通道遭到很大破壞,致使在美國采購的設備大多毀于戰火,范旭東幾次身陷困境。
l943年,戰爭發生了根本性轉折。在抗戰臨近勝利之際、范旭東并沒有陶醉于戰后接收工廠的喜悅。而是遠瞻于中國化學工業的未來,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戰后發展中國化學工業的“十廠計劃”,包括:擴充塘沽堿廠、修復南京硫酸銨廠、新建侯氏法制堿廠、合成氨廠、硫酸銨廠、硝酸廠、食鹽電解廠、煉焦廠、水泥廠、玻璃廠等。其后,范旭東又到國外奔走,尋求資金,憑借他卓著的信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在1945年同美國進出口銀行簽訂了1600萬美元的政府擔保貸款合同,然而,國民黨政府的不配合使范旭東宏偉絢麗的“十廠”藍圖成為泡影。受此沉重打擊.一生堅強的范旭東憂憤成疾,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恨,于1945年10月4日逝世。毛澤東特地送了“工業先導,功在中華”的挽聯表示悼念,毛澤東曾多次強調,在近代中國,講實業,不能忘記搞化工的范旭東。
永遠閃光的創業精神
創業最直接的追求,是“金子”,然而閃光的不只有“金子”,更耀眼的是經驗和精神。范旭東的創業經驗,主要有以下四點仍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以人為本的用人之道。工作上重用、感情上溝通、生活上關心,使廣大科研、管理人員激發出“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奉獻精神。8小時工作制,福利待遇等措施無不開全國風氣之先。正由于范旭東貫徹了“以人為本”的創業管理之原則,使他不僅集結了眾多的優秀人才,而且充分調動了各類人才的工作熱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才的潛能。從而利用“人才”和“人和”方面的優勢,克服了創業歷程中在“天時”、“地利”兩方面的劣勢,創造了一系列的實業奇跡。
以科技促進實業的經營戰略。1922年,范旭東在創辦永利堿廠,資金異常緊缺的情況下,不顧多數股東的反對、投資十萬元營建了一所“能供100位化學師研究之用”的新型化工研究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該社不僅為永利、久大兩廠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而且在發酵與菌學、輕金屬冶煉、井鹽生產技術改進、鹽化工開發等多方面取得開創性成果,在中國近代科技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范旭東不僅重視科研,而且注重科研成果向大生產的轉化,為此,1941年專門成立了以“進行半工業實驗” 為主要任務的三一化學品廠。就在范旭東逝世的前一年,還發起成立了海洋研究室,提出了“向海洋進軍”的科研和實業戰略。他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提出開發海洋,并開始付諸實踐的偉大的創業家。
注重“團體奮斗”意識培養的管理之道。范旭東為“永久黃”團體手訂四大信條:“1、我們在原則上絕對地相信科學。2、我們在事業上積極發展實業。3、我們在行動上寧愿犧牲個人而顧全團體。4、我們在精神上以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這四條信條實際上就是對“永久黃”精神的核心概括。
克勤克儉,以身作責的個人品質。早在創辦久大公司時,范旭東就為自己規定了三個原則:1、不利用公司的錢財謀私利;2、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圖私益;3、不利用公司的時間辦私事。幾十年的創業歷程中,他忠實地履行了這些信條。良好的個人品質提高了范旭東在屬下人員心目中的地位,增強了他對職員的吸附力,使范旭東不僅成為“永久黃”團體事業上的領袖,還成為團體成員精神上的領袖,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永久黃”團體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