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起,已修改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下稱新《規則》)和新制定的《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正式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訂并沒有提高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即“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即使如此,2008年1月10日,瑞信集團公開宣布,近期將與方正證券申請建立證券合資公司,奏響了新《規則》正式實施以來合資券商的第一樂章。
準入條件更為寬松
進入2008年,作為中美第三次戰略經濟對話的成果之一,合資證券公司的審批重新啟動。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外資投行都希望能分享其中的機會。2007年,高盛與瑞銀相繼進入A股市場,分別組建了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兩家中外合資券商。外資投行進軍中國證券業務的步伐逐步加快,組建合資券商在外資的戰略版圖上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作為促進我國證券行業對外開放和創新的又一重大舉措,新規則修改了2002年6月頒布的原《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28條中的16條,新增1條,所以新《規則》共29條。修改的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將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取得證券從業資格的人數要求,從原來的不少于50人降低至不少于30人;二是放寬了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境外股東的重要條件,從原來的境外股東僅限于證券經營機構,放寬到金融機構和一般機構投資者,并將境外股東經營年限從原來的十年以上降低為五年以上;三是取消了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的限制;四是明確了境外投資者參股上市內資證券公司的合法途徑、股東資格和持股比例;五是修改了滯后于現行法律、法規規定的部分條款。
與原規則相比,新《規則》規定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的準入條件更為寬松、參股渠道更為多樣、監管機制更為適當,體現了我國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地實施證券業對外開放的一貫政策。
另外,新《規則》中首次明確了境外投資者參股上市內資證券公司的比例問題。單個境外投資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控制)上市內資證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過20%,全部境外投資者持有(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控制)上市內資證券公司股份的比例不得超過25%。
分享股市的盛宴
去年紅火的中國A股,打造了令全球投行艷羨不已的4470億IPO盛宴,創造了89億元發行承銷費,吸引海內外投行爭相拼搶。瑞銀、高盛兩家具有國際大行背景的合資券商,合計取得A股融資市場16.8%的份額。瑞銀證券與高盛高華均出現在大盤新股發行保薦人前列,兩家合資券商已經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給本土券商的市場份額以及經營管理理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令具有傳統優勢的本土券商遇到了勁敵。2007年,瑞銀證券組建中國投行業務團隊并真正開展工作不過短短八個多月時間,卻成為去年A股投行業務的季軍,僅次于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瑞銀證券2007年參與主承銷了中國石油、中國中鐵、中國太保和西部礦業等大型股份,承銷金額近400億元。高盛高華去年則位居國內券商IPO承銷業務的第七位,參與主承銷了中國平安和寧波銀行,承銷金額近170億元。 在“洋客人”擠進之后,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第一創業、平安、廣發等2006年排名前10的本土嘉賓,紛紛被擠出上席佳座。
分析人士認為,外資投行與本土券商的結合具有相當的優勢。本土券商在政府資源、客戶關系、銷售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外資投行在跨境業務操作上具有中資券商無可比擬的優勢。1月12日,在第12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做主旨演講時說,要逐步引導和推動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司在境內上市。
面對國際大投行來勢洶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證監會發審委員表示,本土投行排名的起落沉浮并不重要,關鍵是,國際大行勢力基本包攬了全部國內的IPO大型融資項目,絕大多數本土投行只能選擇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融資項目,許多本土優秀的投行正在面臨被邊緣化的命運。
國際大行分支機構和本土投行相比,前者并無明顯專業優勢,而中石油、神華、平安等大型高端項目悉數落入國際大行囊中并不是正常市場競爭現象,在爭取項目過程中,國際大行和本土投行正在進行著一場高度不對稱的博弈。
中信證券一投行部門總經理表示,雖然本土投行在承銷國內項目上與國際大行相比沒有差距,但本土投行在海外承銷、跨市場運作經驗方面的差距相當明顯,特別是在人才激勵方面,任何本土投行都無法望其項背。因為國內投行都是國企背景,不允許搞那么大的激勵力度。國內券商資本實力偏弱、起點低,無法施行類似制度也是重要原因。
一般地說,國際大行崛起具有3個方面優勢:其一,資本勢力雄厚,以重金買斷本土投行優秀人才和項目的方式,快速擴張;其二,國際大行無可比敵的人脈優勢和強大公關能力令其所向披靡;其三,品牌和無形資產的強大力量使其信任度不斷提升,導致國際大行的承銷項目非常容易通過審核。
外資投行的強勢
從新《規則》關于合資證券公司經營業務范圍和外資持股比例的規定來看,穩健開放、循序漸進已經成為各方共識,投行業務放開的合資模式將占主流,隨后才是全業務牌照、放松外資入股比例限制等。審慎開放、堅持以我為主仍是中國證券業對外開放的主基調。業內人士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合資券商審批的步子不會邁得太大,對合資券商相關限制的解禁也不會太快。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認為,發起設立全新的合資公司,或將成為未來設立合資券商最受青睞的途徑。相比參股現有的本土券商,發起設立全新的合資券商成本更低、更簡便。
據報道,摩根士丹利正計劃出售所持中金公司34.3%的股權,此舉并非出于資金需求,而是為在中國合資組建新的證券公司做準備。其實,雖然摩根士丹利持有中金34.3%股權,但在管理層面卻未能發揮作用。據有關報道透露,摩根士丹利將與華鑫證券共同組建一家證券合資公司,目的是希望擁有新合資公司的控股權。
不過,根據《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的要求,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包括設立合資子公司均須滿足兩項硬指標:“最近一年凈資本不低于12億元人民幣”和“具備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設立子公司經營證券經紀、證券承銷與保薦或者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的,最近一年公司經營該業務的市場占有率不低于行業中等水平。”
“上述規定已經明顯地反映出管理層傾向于鼓勵優質券商設立合資公司的意圖。”業內人士指出。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外資機構卻似乎都將目光投向了名不見經傳的小券商。上述人士分析,相比優質券商,小券商更容易掌控,外資能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而小券商也迫切希望通過與大型外資機構的合作得到迅速發展壯大。因此,在合資意向上容易合拍。
但該人士也指出,從目前的政策規定來看,外資機構試圖與小券商聯手,可能還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并不具有現實可行性。即使小券商可以通過在國內市場上增資擴股滿足凈資本的相關要求,但想要跨過“業務的市場占有率不低于行業中等水平”這一門檻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