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正在削弱中國大陸在制造業上的優勢,但是,美國工業尚未準備好去抓住這一機遇。波士頓電池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娜·蘭佩·昂內拉德女士相信,她的公司為筆記本電腦所設計生產的壽命長、充電快的電池將給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變化。她表示,雖然美國的勞動報酬高,但在美國生產電池是可行的,她希望在美國生產電池。
但在美國,蘭佩·昂內拉德甚至找不到能夠生產原型電池的廠家,更不用提批量生產了。在中國,卻有200家以上的電池制造商。在訪問中國大陸期間,蘭佩·昂內拉德參觀了數十家工廠,這些工廠擁有大批員工和頗具規模的實驗室。而且,沒有一家企業像美國合同制造商那樣事先要求預付數以百萬計美元的預付款。在六個月的時間里,深圳一家有400名員工的工廠逐漸擴大了波士頓電池的產量。
從2002年開始,美元兌世界主要貨幣下跌了30%,人民幣在下跌中。一年之中,中國的勞動報酬增加了10-15%。飛漲的油價也在加速運費提升。自2002年以來,從上海到圣迭戈發送一個40英尺集裝箱的費用已飆升至5500美元,升幅高達150%;而據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世界市場下屬的多倫多金融服務公司預測,如果油價達到每桶200美元的價格,那么這一數字將達到10000美元。
在全球化時代中,美國許多行業中的工廠和供應商網絡都已萎縮,因此,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使美國重新成為大玩家。例如電子行業,在過去的十年中,有大量的元件生產商將生產遷到了中國,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西部重型設備制造商及北卡羅來那家具行業的供應商身上。
在中國批量生產的服裝、玩具、小家電等商品的生產可能不會返轉美國,因為這些商品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如果中國制造業情況有變,這些商品的生產將轉向其他亞洲或拉美等低勞動報酬的國家。
美國處于前沿的領域,如可再生能源、納米材料和固態照明等,美國必須與那些愿意對企業家慷慨解囊并為他們提供啟動資金、現金補貼和低息貸款的亞歐國家進行競爭。美國可能需要類似的幫助來說服其國內企業去創造產能。
全球工業格局正處于重新調整的初期。歐元兌美元驚人的上升刺激了歐洲的汽車、鋼鐵、飛機等制造商將生產轉移到美國。燃油成本的飛漲使跨太平洋貨物運費變得更高。以日本鋼鐵行業為例,它依賴進口鐵礦石和煤炭來為日本在美國的汽車工廠生產高端金屬。2003年,從巴西到日本運輸鐵礦石的成本從每噸15美元漲至30美元。2007年,由于鐵礦石價格跳至每噸80美元,運費已漲至每噸90美元。據里昂證券亞太市場預計,車體使用的軋輥鋼其原材料價格目前已占到軋輥鋼價格的13%。而成品鋼必須運往美國,這又進一步抬升了價格。
成本上升已開始蠶食中國價格,中國制造商一度享有40-50%的成本優勢也為客戶所追逐。
生產變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指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鋼材在去年下降了20%,雖然建設放緩,但美國的鋼材產出卻跳升了10%。大的電子制造商選擇在墨西哥及美國部分地方擴大高端通信、計算機及醫療設備的組裝,以期更加貼近企業買家。泰斯拉汽車公司,在其生產價值10.9萬美元的電動跑車伊始,便將電池組的組裝從泰國搬到了與其在圣卡洛斯(加利福尼亞)總部相鄰的工廠中。雖然泰國的勞動報酬低,卻被跨太平洋運輸千磅電池組的成本大大抵消了。
透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制造行業廣泛遷移的制約因素。位于賓夕法尼亞東部鑄鐵生產商登斯科舉例說明了這種困境。近些年,登斯科暫時解雇了數百名工人,因為其客戶將齒輪箱、鉆井平臺部件以及更多的東西遷到了中國進行生產。但現在,登斯科訂單如潮,而下訂單的客戶都是立足于美國的。當登斯科設法開門營業時,它的許多美國同行都已關門大吉了。所以才有了登斯科現在的產能不足。
盡管需求不斷增長,但曼恩表示,登斯科將認真而審慎地考慮是否要花3000萬美元、用2年時間去建一座新的鑄造廠。位于新墨西哥州貝倫市的凱姆科公司也同樣感到猶豫不決,作為一家碎石與農業設備制造商,它正準備削減成本并解決物流難題。如今,公司從亞洲進口大量金屬部件,但由于運費不斷上漲加之美元貶值,凱姆科更希望能從國內采購這些部件。“雖然美國鑄造廠能在成本上進行肉搏戰,但鑄造廠、焊工、機械師和質量控制工程師的數量仍然不多。”詹姆斯·特克說我們的產能都到哪里去了?主要都到了中國,在那里,現代化鑄造廠的數量正在猛增。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照明設備和家電等商品上,其中許多產品絕大多數都制造于中國,還有一些公司將生產放在了越南或印度尼西亞,但這些國家沒有足夠的熟練工人與中國的質量和效率相媲美。如果全球運費繼續上漲,一些公司最終將考慮將他們的工廠搬回美國,但這一過程將需要數年時間。“短期內,中國是不可取代的”,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徐東生說道。
在飛漲的成本面前,中國是如何保持其優勢的呢?有一個因素被廣泛忽視了,那就是不斷增長的生產力。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制造業生產力平均增長4.8%。但是,作為推動中國出口增長主力的大中型生產企業的生產力在過去的相同時間內平均增長了19%。
在美國制造商勒緊褲腰帶時,中國的制造商已經將錢變成了更大更先進的設備,而這些設備領先于其美國同行。巴萊特制造公司主席道格拉斯·巴萊特相信,這一局面在近期不可能逆轉。該公司位于卡里(伊利諾依),生產用于防衛和醫療系統的高端電路板。十年前,美國在全球電路板產量上還占到1/3的份額,但如今已降到10%,而中國占到80%。中國生產的電路板比巴萊特公司在美國生產的相同電路板要便宜40-50%,部分原因在于中國的制造商擁有優勢技術。
有分析師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價格優勢將保持十年。與中國相比,美國成本結構的改變是有限的。即使中國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不斷升值的人民幣以及較高的運費,專家預計,中國制造的仍然是便宜的。
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畢竟,從藥品到包裝食品再到高端醫療設備,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新生行業中,無論是下一代的風力渦輪機、帶有納米級感應器的醫療器械抑或電動汽車,美國與其它國家具有同等機會成為一個有實力的玩家。如何說服猶豫不決的風險投資者和企業重新投資于美國現代化生產設施將成為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