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我國CPI指數持續企高,2007年下半年呈現加速上揚趨勢。并步入成本推動型的全面通貨膨脹時代。
為什么說我國的通貨膨脹是成本推動型的全面通脹?是因為要素成本價格已經出現全面上漲。
要素成本上升是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結果
第一,在我國啟動新一輪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對美元的升值明顯,從匯改前的8.25:1持續上升到2008年5月底的6.94:1,升幅巨大。人民幣匯率升值,導致資產價格重新估值,資產價格必然持續上漲。
第二,人民幣升值,使出口成本上升。中國許多制造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很高、出口規模巨大,出口依存度達到30%,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條件下,出口成本上升,企業利潤率下降,在世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企業可以提高出口產品價格,以補償出口成本上升的利潤損失。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出口價格上升將反過來影響國內企業成本和價格,造成成本上升。
第三,人民幣升值使進口成本下降,理論上進口產品價格可以下降。但是,由于中國進口需求規模擴大,進口依存度已經高達30%,成為許多產品(如鐵礦石等資源類產品)的最大進口國,一些國際市場上占有率較高的外國出口商們利用中國進口擴大的機會不斷提高價格,而國內產業集中度低,企業之間缺乏有效合作,自相競爭。導致人民幣升值下大宗進口產品價格不跌反漲,而進口產品(包括礦產品、石油、機械設備、技術、化肥、大豆等)價格上漲,增加工農業產品的生產成本。因而造成“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買什么什么漲價”。
第四,作為世界制造中心,中國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生產加工能力不斷擴大的背景下,資源壓力日益凸顯,對能源、原材料、礦產品、水資源等的需求越來越多,導致資源類產品價格全面上漲,由于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傳導到下游的加工制造業領域,制造業產品的成本也出現上漲趨勢。
第五,在我國GDP總量接近25萬億元、人均GDP超過2400美元的條件下,人均收入水平相應增加,勞動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遇到嚴峻挑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結構升級和轉型。目前,第二產業占用全社會約1/5的勞動力、提供了全社會一半左右的GDP,第二產業的效率大大高于其他產業,處于較穩定的主體地位且第一產業勞動力、產值的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勞動力、產值比重明顯增加,反映出重化工業時代的發展特點,不僅資源類產品需求擴大推動產品價格上漲,而且環境壓力與日俱增。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現實的政策選擇。這樣,在環境成本內部化過程中,保護環境的支出最終轉移到企業身上,企業的環保投入增大,成本上升。
第六,近些年來,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一方面土地具有稀缺性,這決定了土地的供給價格、房地產的成本必然具有上漲趨勢。另一方面政府在控制房地產投資方面采取的干預措施——控制用于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給數量,房地產商拿地成本提高,助長房地產價格上漲。三是房地產供求失衡。在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上,房地產商才可能把成本上升的損失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停止分配公有住房,全面放開房地產市場、放開房地產價格,一時間,房地產供求嚴重失衡。短期內供給不足的狀況。當停止公有住房分配后,人們預期到個人住房支出增加,為了防范未來的支付風險,必然加大儲蓄,經歷了幾年儲備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具備了購房支付能力,形成了巨大的住房現實需求,加劇住房供求失衡,推動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人們為了規避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風險,便尋求把未來的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貸款購房、家族成員集資購房,進一步加劇了房地產供求失衡,使房地產價格持續快速上漲,這又為價格操縱提供了條件。房地產商可以囤積居奇,控制房地產的供給數量,待價而沽,哄抬價格;炒房者大量囤積房子,抬高房價。企業生產經營離不開廠房地皮,房地產價格上漲是企業成本上升的重要內容。
第七,農民工是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的人力資源供給者,其收入總體水平提高,要求企業增加工資,否則,企業難以雇用到合格勞動者。另一方面,為了縮小個人收入差距,必須提高勞工標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企業的勞工成本上升。再一方面,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利益,協調社會經濟關系,實施新勞動法,企業的工資成本(包括勞動保障支出)必然上漲。
第八,在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過程中,投資增速,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利率提高條件下,國際套匯套利的游資通過多種渠道流入中國,助長流動性過剩,反過來加劇實行緊縮貨幣政策的緊迫性;貿易、資本雙順差增加,使人民幣被動投放壓力上升,也要求收縮銀根。這樣,銀根收緊,利率上升,資本價格必然呈現上漲態勢。
通貨膨脹的性質
中國的投資品、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價格全面上漲,成本推動型的全面通貨膨脹時代已經到來,目前所謂的CPI上漲屬于結構性通貨膨脹,或者去年的價格“翹尾”影響,或者只被看作是短期的價格上漲,都是錯誤的判斷。食品價格上漲的確會拉動價格水平上升,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至于一些人根據人民幣升值、進口產品尤其是進口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推動了我國價格總水平上升,把這一輪通貨膨脹說成是輸入型通脹,甚至有學者謀求計算輸入性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度,看似存在合理性,并有較強的解釋力,實際上只看到了表面現象。人民幣升值、資源類進口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本身就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直接相關。
我國在改革開放和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過程中,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產業分工的深度不斷被強化,以外資企業為主體的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近年來,逐步形成了以東亞為零部件供應方、以我國為加工制造基地、以歐美為核心技術研發方和主要市場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我國從東亞國家和地區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經加工組裝后,再向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出口,東亞國家向美國和歐盟地區的部分直接出口轉變為通過我國進行的間接出口。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以往部分亞洲國家對美歐的順差轉變為我國對美歐的順差,因此,加大了中美、中歐貿易順差;跨國公司紛紛向我國轉移制造業生產能力,制造業快速擴張,既推動經濟結構升級,使我國事實上成為世界制造中心,許多制造業產品產量和出口額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2007年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94.9%,也因外商投資擴張、資本流入,出現較大的資本順差;1978年-2007年GDP年均遞增9.8%,就業規模擴大、就業機會增多,稅收增加,財政收入狀況改善;在貿易、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儲備規模擴大,以及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下,已經具備了人民幣升值的客觀基礎,匯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幣升值的要求變成現實,而美元貶值、國際游資套匯套利行為又使人民幣升值 加速;在全球制造業向我國大規模轉移,而且使我國能源、礦產品等資源類產品的海外依存度提高,國際出口巨頭借機提高價格,表現為我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表面上為輸入型通貨膨脹,本質上卻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結構特點決定的,成本推動才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
在成本推動型的全面通貨膨脹下,期望價格總水平不繼續上升是不現實的,為了控制價格水平過快上漲,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是必要的,但還必須考慮實行緊縮貨幣政策對資本價格上漲、進一步拉動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不能單純依賴貨幣政策解決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表現出來的特殊的通貨膨脹問題。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各類要素價格過快上漲,包括:控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避免勞工成本過快上漲;確定與我國企業總體承受能力相吻合的適度的環境標準,逐步推進環境成本內部化;實行系統的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企業技術創新化解成本上升壓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從資源依賴型、勞動密集型經濟結構向技術創新型經濟結構轉化。
(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