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經濟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逐漸被企業廣泛認知。但氣象國內商業性、氣象服務服務缺乏形成規模化的產出發展戰略,制約了發展。
關鍵詞:市場主體 市場規則 復合人才 完善服務
從科技型氣象到“商業氣象”
長期以來,我國的氣象事業是科技型,是基礎性的公益性事業,氣象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但是提供一項氣象預報信息產品需要大量的氣象探測資料和計算機資源,其成本核算是相當復雜的。為了補償氣象部門在加工和制作特殊產品時額外付出的成本,從1985年開始,經過國務院的批準,中國氣象臺開始了專業有償服務。氣象部門開始為用戶提供專用化、有針對性的服務,這種氣象服務是有償服務,被稱為“商業氣象”。
“商業氣象”從最初為農業、建筑、倉儲等行業服務,發展到目前服務領域涵蓋了農業、工礦、城建、交通運輸、旅游、倉儲、環保等行業和部門,為他們提供從一年天氣趨勢展望到6小時內短時預報等各種服務,遍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擁有上百個服務點,氣象有償服務的收入一年超過1億元。
近幾年來,氣象部門又開展了海洋氣象預報、空氣質量預報、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沙塵暴監測預警、空間天氣監測預報等業務,為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的趨利避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較之發達國家,國內商業性氣象服務并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更沒有獲得較大的商業利潤,發展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因此,探尋“我國商業氣象發展方略”問題必要而又迫切。
國外氣象服務的公益性與商業性的范疇與界限
要使國內面向市場的商業性氣象服務業務健康發展,首先就是要借鑒國外氣象部門組織運行體制的經驗,對氣象服務進行分類,區分公益性與商業性氣象服務的范疇與界限,明確氣象服務商業化的發展方向,建立規范的市場規則,制定氣象服務市場參與者的準入條件等。
目前,國外氣象商業化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⑴完全由國家氣象部門從事商業化服務——代表是新西蘭。新西蘭是1992年7月起開始實行氣象商業化,成立了國家氣象服務公司(MetService),下設三個服務實體,開展航空服務、信息服務等相關業務。⑵國家氣象部門只搞公益無償服務,由私人公司開展商業化服務——代表是美國和日本。國家氣象部門只從事無償公益服務,不搞商業化活動,鼓勵私人機構開展商業化氣象服務,由國家氣象部門無償給社會和私人公司提供資料和產品,但私人氣象公司必須經過審查登記才能開展業務。⑶國家氣象部門既搞公益服務又搞商業化服務,同時也允許私人公司從事商業服務——代表是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英國氣象局既開展公益服務也搞商業化服務,同時也鼓勵私人公司從事商業性氣象服務。據統計,英國氣象局經費來源中,商業性服務占13.2%;民航為22.1%;防務為38.3%;各類基金和研究經費占26.4%。法國氣象局情況與英國類似,氣象局下設商業化服務中心。其經費14%來自商業化服務;25%來自民航服務;61%來自政府撥款。
確立氣象部門的市場主體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氣象部門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體制基礎。氣象科技服務與產業的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破除以傳統的管理方式管理科技服務與產業。氣象科技服務與產業的實體發展,關鍵是推進運行機制的轉換。對于具備條件的科技服務型經營實體要轉制為內部企業。商業性氣象服務通過轉換機制,要面向市場參與競爭,以及優質優價來求得發展。
培育氣象服務中介環節
長期以來,許多氣象服務單位之所以只局限于提供大眾化的氣象服務產品,與缺乏有效的營銷渠道和有力的營銷隊伍不無關系。僅靠氣象部門內的一些專業人士去“跑市場”存在很大弊端。氣象業務員存在先天不足,懂氣象但不懂經營,他們的出發點只局限于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至于如何創造市場需求?如何開拓新的目標市場?需要專業性經營部門和人才,通過多年實踐,氣象部門已經認識到,在氣象服務市場的培育方面缺少一個關鍵環節,中介即“氣象服務經紀人”,上海市氣象局成為氣象系統“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氣象服務經紀人的出現有效地解決了氣象服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了氣象用戶與服務實體之間的溝通,使市場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因為氣象服務市場最終是由用戶決定的,有需求,氣象服務市場才能發展壯大,反之,市場就會萎縮。可以樂觀預估:一大批既懂氣象又會經營的復合型氣象服務經紀人的出現,將大大地推動商業性氣象服務的進程。
培育氣象經濟“龍頭企業”
中國氣象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在哪里?從國際氣象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看,成立專業化的氣象服務公司,特別是科技實力雄厚、在業內頗有影響的大公司并將其培育成引領廣大氣象服務企業迅猛發展的產業龍頭,此乃大勢所趨。因為這有利于促使氣象部門積極主動研究市場、研究用戶需求,杜絕低層次開發和重復開發以及以公眾預報產品代替服務產品、以公益氣象服務產品代替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的現象。有助于改變氣象服務組織形式、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上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地方,有助于解決各地氣象部門各自為政,“散、小、亂”難以擴大規模效應的問題;有助于我國氣象服務企業面對咄咄逼人的國外同行時的整體抗衡能力。而且有助于促使氣象行業向深層次發展和優秀氣象人才的脫穎而出。所以說,只有培育成一批能引領廣大氣象服務企業迅猛發展的氣象產業龍頭企業,中國的氣象服務市場才會日漸成熟發展。
完善服務,努力擴大市場需求
從觀念上,企業和普通居民對氣象產品消費的意識需要提升。只有當人們尤其是企業真正看到使用氣象服務能夠為自己帶來收益的時候,才會帶來真正的需求。氣象部門也要加大對產品的開發,不僅讓人們知道天氣信息的重要性,也要讓人們知道他們能提供這樣的服務,另外還要讓氣象產品的制作方式與使用方式相互結合,在明確需求的條件下生產有針對性的氣象產品。例如,保險與商業性氣象服務的結合。氣象經濟所帶來的風險,可以集中到靠風險“吃飯”的保險業上,保險公司可以用經濟手段彌補自身的不足;保險公司也可以對氣象臺工作質量進行監督。我國正在飛速發展的保險業,以及即將大規模進入我國市場的國外保險業是可發掘的潛在的有償氣象信息服務大用戶,它們正在開拓各種與氣象有關的災害風險補償業務,氣象服務部門可以與保險公司開展“關系營銷”的戰略合作伙伴。
加強氣象經濟學的理論研究
實踐要突破,理論應先行。 我國加入WTO后,氣象服務面臨來自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和壓力,氣象經濟學應在明確各類氣象服務的經濟學性質和運作規律等方面發揮理論先導作用。
再者,隨著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深入,也要求對氣象服務的經濟學基礎特別是氣象公共財政的投入渠道和補償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的責任,提高公共財政使用效率和發揮最大效益。
第三,要加強氣象服務經濟效益評估工作,一是加強對國民經濟各主要領域或行業的氣象服務總體社會和經濟效益的調查和研究,二是對某些災害性氣象氣候事件過程中提供的氣象服務進行效益評估,積累量化數據,特別是隨著我國氣象部門大力開拓展新的服務領域,經濟效益評估工作尤為重要和迫切。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