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執行會長陳劍7月20日表示,奧運只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因素之一,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有限。陳劍是在2008軍工服務奧運及國民經濟建設高峰論壇上作出如上表述。他說,自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以來,對11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或主辦國家奧運會前后經濟增長進行分析,不能得出主辦城市或主辦國奧運會后經濟一定下滑的結論。他認為,奧運過后中國經濟走勢,主要受國際環境和國內眾多因素的影響。譬如,今年中國出口放緩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中國內需會有所擴大,但內需能否取代外貿,成為今年經濟增長動力,現在還很難判斷。
“很多經濟學者一直在談奧運會對舉辦國經濟的拉動效應,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斯蒂芬·澤曼斯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奧運會是件消費品,而非投資品,其對經濟的拉動效應非常有限,應更多考量舉辦奧運會背后的機會成本。同時,針對流行一時的對“后奧運”時代中國經濟“唱衰論”,澤曼斯基表示,奧運會與經濟發展不具相關性,不應過分夸大奧運會對主辦國經濟的影響。“經濟是向好,抑或向壞,與是否舉辦了奧運會無關。”對于唱衰的觀點,澤曼斯基表示,這些研究過分夸大了體育賽事對經濟的影響而忽略了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奧運場館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只能是一種替代效應,并未產生增量,即在體育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實際上是學校、醫院等其他基礎設施投資的替代物。也就是說,只是投資在不同產業間的重新分配而非額外的支出。更值得警惕的是,大規模奧運場館的投資反而有可能影響一國經濟正常的發展,“與學校、醫院相比,奧運場館的持久性及可利用效率差之甚遠。”
其次,從旅游消費方面的經濟拉動作用來看,游客帶來的消費微乎其微。澤曼斯基將奧運期間的旅游者分作兩類,國內游客和國外游客。他認為,國內游客的消費幾乎可以忽略。因為與往年比,這部分游客是既定的,是將去往其他城市、或將在其他娛樂領域消費的游客替代者。從國外游客角度看,該群體又分兩類,一種是的確因中國舉辦奧運會,前來旅游觀看的游客。另一種是商務活動者,本身經常往來于中國和其他國家,這部分群體反而會因奧運會期間住行成本增加,而選擇避開奧運進行時段。“這部分群體的縮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純游客的增量。”
此外,奧運之后,曾經興建的較大規模的場館等設施將會閑置或無效率使用,奧運舉辦國可能面臨奧運泡沫破滅的挑戰。從歷史上看,有的奧運會似乎對主辦國經濟產生過影響。比如,自1964年以來的11屆奧運會中有8屆顯示出所謂“奧運效應”。但澤曼斯基表示,這些并不會過多影響中國經濟本身發展的軌跡。“現在仍處于‘中國奇跡’的過程中,而非結束時。”
澤曼斯基認為,由于大額的公共補貼經常被用于主辦大型體育賽事,而這對于公眾參與的激勵影響甚微,所以,補貼行為的正當性通常需要加以證明。近年來,關于補貼的效果,經濟學家和各種賽事的推動者都一直宣稱重大體育活動能帶來經濟收益,但是,眾多證據表明,這些所謂的經濟效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