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被稱為“珠海大宅門”的梅溪牌坊,林蔭道旁一排六扇宅門赫然在目。
別小看這些門,它們可是珠海近百年文化的縮影。這些門的主人,有官宦人家、有富貴人家,也有通常的小戶百姓和家族祠堂。第一扇門來自珠海夏美村的楊府,建于清嘉慶年間,二級臺階,門楣高大,顯然是個有錢人家。隔壁白石村的陳氏府第,建于咸豐年間,臺階也是二級,但花崗巖的門框比楊氏寬大,雕刻精細,且多了幾重。木門上貼著“文丞武尉”,門上的銅扣雕刻細膩,仍然完好。
“看門知家底。”梅溪牌坊(陳芳故居)總經理劉云德敲著門邊的雕紋,神神秘秘地告訴我們,“北方看門檻,門檻越高越有錢勢;南方看門雕和磚,雕刻越多,越是富貴人家。這楊氏宅門雕刻比陳氏少多了,一定不如陳氏有財力。”

按照他教的方法,我們迅速找到了六戶人家中最“寒酸”的——第五扇門也來自白石村,但臺階很低,門就是簡單的門,可以進出、鎖上而已,且只有一面窗,可推斷這是只有一間房的小戶人家。最輝煌的?當然是“康帥府”,建于清康熙年間,道光年重建,應是珠海南村的一戶官宦人家。
可這戶人家原本姓何,為什么稱“康帥”?或許是他的官銜?這個疑問,劉云德并沒有為我們開解。或許他想給游客們留下一個謎,讓他們自己去探究。
“這些建筑當然得整體保存,甚至整個翠微村都有整體留下的意義,因為它還保留著中國里坊制度的建筑,整條村共有6個里。這引起了同濟大學教授、中國文物委員會委員的重視,因為里坊制度只見于記載,專家們從未見過實物,想不到居然在我們珠海還有如此完整的保留。”劉云德一臉自豪。
“有些建筑整體上沒有保留價值,但那些宅門很精美,很有代表性,所以我們準備精選100扇,把它們搬到梅溪牌坊,推開一扇扇門,游客可以看到珠海社會、文化的變遷。畢竟從這些門里走出過許多大人物,如中國百貨業的創始人、開平煤礦的創始人、中國洋務運動的代表人、上海租界的發明人……人沒了,村子沒了,但站在門前還可以找回回憶。”
突然想起珠海香洲區委書記丘樹宏說過同樣的話:“什么是香洲?這些門可以告訴我們,它們是100年前,中國從大陸文化走向海洋文化的一個縮影。”
離開這些“大宅門”,沿林蔭道往里走,便是陳芳故居了。陳芳,字國芬,珠海梅溪村人,生于1825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離家到香港、澳門等地學習經商。1849年,24歲的陳芳隨伯父前往檀香山(今夏威夷),從商店學徒開始,后自立門戶,經營甘蔗種植和制糖業,成為華僑第一位百萬富翁,被譽為“商界王子”、“一代糖王”。1857年娶夏威夷國王義妹朱麗亞為妻,被選舉擔任夏威夷國會議員,1881年被清政府光緒皇帝欽命為中國駐夏威夷第一任領事,官居二品。1890年,陳芳返回故鄉,落葉歸根,晚年熱心于家鄉公益事業,1906年逝世于澳門,葬于故鄉梅溪村,享年81歲。
這座建于1891年至1896年的大宅,包括一座陳公祠,三座大屋,一座洋樓和一座花廳,著實氣派,整座建筑雕梁畫棟,嶺南風格非常突出。門前、屋巷鋪設石板青磚,種有白玉蘭、九里香等百年以上珍貴花木,周圍筑磚墻,東西兩角還設置了哨樓。僅花園及墓園,占地面積就有7.2萬平方米,現存“勝地佳城”碑刻,除了當年的八角亭、石板路,甚至還保留著陳芳從夏威夷引種、距今已一百多年的桄榔樹。
而梅溪石牌坊就坐落于“陳芳花園”舊址。現存三座,建于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和十七年(公元1891年),是光緒皇帝為表彰陳芳及其親屬為家鄉多作善舉而賜建的。牌坊用花崗巖建造,其中西合璧的藝術造型、恰到好處的力學結構和精美的雕刻裝飾,確是石建筑的藝術珍品。
故居內常設的“中國牌坊精品展”、“珠海名人蠟像展”和“陳芳家史展”當然讓人大開眼界,不過梅溪牌坊旅游區內正舉辦的“復古游戲競技賽”倒也趣味橫生:放孔明燈、打陀螺、踢毽子、打彈珠、滾鐵環、放風箏、跳皮筋……聽說這些中國古老的傳統游戲體驗到“十一”后就會結束了,我們忍不住加入進去,抓住機會痛快地玩了起來。

一番大呼小叫之后,還真有點時光倒流的感覺呢!
Tips
方位
梅溪牌坊旅游區坐落于珠海市前山鎮上沖梅溪村,占地面積126000平方米。上沖檢查站往前1000米即到,有26路、41路、99路及01線觀光巴士經過。
門票
50元/人。電話:0756-86595778635652
美食
大宅門私房菜
位于梅溪牌坊一側,裝修古香古色,海鮮大盆菜料很足,鱷魚肉很好味,點心拼盤也不錯。電話:(0756)862344886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