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在中國,越來越像“趕大集”:不管長假短假,各大景點無處不見汪洋大海般的游客,大家像接到統一號令齊步出發,沒人在乎旅行質量已如夏日圍爐、嚴冬飲冰:本是為了逃脫疲憊、尋求愉悅,卻只收獲旅途勞頓、人頭涌涌。
烏壓壓的游客在大觀園只見風月的軀殼,幾人有閑慢品曹公筆下的風月?急匆匆的團隊在凡爾賽宮只見金碧與輝煌,又有幾人能細看法式園林的理法?即便是自由行,很多人也難免被導游書或驢友論壇上的帖子牽著鼻子走,沒有接觸當地人的機會,沒有體會周遭環境的心情,沒有觀察異域生活的時間。景點?不過是傻笑著拍下留念照的背景而已。

世界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探索,旅行本身就是旅行的目的。去旅行的是你自己,何必聽別人來規定太多的“必去之時”、“必游之景”、“必購之物”、“必食之味”?我們出游不就是為了逃離周而復始、單調乏味的時間表嗎?給自己一些意外的驚喜和不確定性有什么不好?
以舒緩的節奏享受旅行生活,不受那些“必”們的牽制,用自己的日程去看自己的巴黎、自己的羅馬或者自己的圣托里尼,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自由來去,留給自己一點時間,讓節奏慢下來,把當地風情的眉眼看個清楚,或者做一些能留下更多回憶的事情……也許,這才是一個旅行高手對旅行的應有態度。一如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的創始人托尼#8226;惠勒在自傳結尾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今天的我仍然是一個中了‘旅行癮’的人,只要塞給我一張機票,我馬上就可以出發?!?/p>
我曾在暹粒街頭的書攤車上看到過一本英文書,書名讓人非常感慨——Sit On the Stone。
的確,在吳哥隨處可見很多西方旅行者靜靜地坐在古老、滄桑的石頭上,面對著令人震撼的古跡發呆,看書,呼吸雨林的清新空氣,進入冥想狀態??墒蔷蛷乃麄兩磉吔涍^的行色匆匆的我們卻總是抱怨:時間不夠,沒看懂,沒待痛快,到處都是人,什么也沒看到!連個拍照的地方都沒有,拍到的永遠是大合影!
其實,換一個心態,換一個玩法,感受就會不同。線路當然可以事先設定好,但卻沒必要自我束縛日程、預先規定節目。去年在希臘旅行,有一天整整一個下午我太太只做了一件事情——在米克諾斯海邊和一條不知從何而來的小狗戲水。直到它聽到一聲呼喚飛奔而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整個下午都在替一個偷懶的希臘少年遛狗!
這節目不會出現在任何一個旅行社的團單上,可還是讓太太快樂得像一個17歲的小姑娘。直到那天黃昏我們在海邊落日下對飲時她還在感嘆:這種海邊戲犬的生活正是她十幾年來夢想而不得體驗的。
誰又能說,這就不是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