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用藥 細節決定療效
□費亞春
眾所周知,長期的高血壓會引起腦、心、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導致中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故有人稱高血壓為“隱蔽的殺手”。但有許多降壓藥能把血壓穩定在正常的水平,從而避免這些并發癥的發生。然而,不少高血壓患者在用藥時,忽視一些細節,不僅影響療效,有些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提示1:沒有癥狀要服藥
有些高血壓患者雖然血壓高,卻無任何自覺癥狀,便以為不用服藥。其實,即使是無癥狀高血壓,如果長期不服藥,也會使病情加重,還會誘發心腦血管疾患。所以,高血壓患者即使無任何自覺癥狀也需服藥。
提示2:吃藥不跟感覺走
許多高血壓患者僅憑自我感覺服藥,感覺舒適的時候,不測量血壓就減量或不服降壓藥物。一旦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就加大藥量。殊不知,血壓忽高忽低或下降過快,同樣會出現頭暈、頭痛等不適癥狀。如果不監測血壓而盲目服藥,不僅不能控制血壓,還會使病情惡化,誘發其他心腦血管疾患。
提示3:道聽途說危害大
高血壓患者在選藥時要注意因人而宜,其實沒有一種所有人都適用的降壓藥,所以決不可搬用別人的經驗,用別人的藥方服藥。遵照醫囑服用降壓藥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提示4:聯合用藥降壓好
約2/3的高血壓病人用一種降壓藥就可以使血壓降到正常范圍;1/5的患者需兩種降壓藥合用,才能使血壓降至正常范圍;而有1/10左右的患者則需三種降壓藥合用。如屬于后兩種情況,而只服一種降壓藥,血壓自然很難降至正常水平。
提示5:加大劑量要慎重
大劑量用藥雖然可使血壓下降得多一點,但藥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所以,對于慢性血壓升高者,不必急于使其血壓降至正常,應逐步使其接近正常,以免發生意外。
提示6:間斷服藥后果重
有的患者在用降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血壓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藥,結果沒過多久血壓再升高。如此這般,不僅加重病情,還容易產生耐藥性,甚至引起“高血壓危象”等急癥,如長期服β-受體阻滯劑,突然停藥可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心絞痛發作,甚至猝死。
提示7:睡前服藥不可取
人在入睡后,血壓約下降20%。如果睡前服藥,兩小時后血藥濃度到達峰值,導致血壓大幅度下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從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纖維蛋白等凝血物質在血管內積聚成塊,阻塞腦血管,極易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摘自《養生月刊》)
淺表性胃炎問答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毛翠華
問: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答:慢性淺表性胃炎常有以下癥狀,也有一些患者可無任何癥狀:
1.上腹痛:為最常見的癥狀,多不規律,與飲食無關,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極少數表現為絞痛。
2.噯氣:因胃酸缺乏、胃內發酵產氣等原因使胃內氣體積存,導致噯氣發生。
3.腹脹:因食物滯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導致腹脹發生。
4.食欲不振: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多食欲減退。
5.惡心與嘔吐。
6.便秘與腹瀉:大多數患者有便秘癥狀,腹瀉相對較少。
問:淺表性胃炎患者需禁服的藥物有哪些?
答: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處于充血、水腫、點狀出血與糜爛狀態,因而服藥時有一定的限制,包括以下幾類:
1.水楊酸類:阿司匹林,水楊酸鈉。
2.苯胺類:撲熱息痛,非那西丁。
3.比唑酮類:保泰松,氨基比林。
4.抗炎藥:消炎痛,布洛芬。
5.抗生素類:四環素。
6.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
問:如何治療此病?
答: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藥物很多,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藥物:1.保護胃黏膜藥物:如硫糖鋁、胃膜素、猴頭菌片、麥滋林—S等;2.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如抗膽堿能藥物阿托品、普魯本辛等,H2受體阻滯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3.促進胃腸蠕動藥物:如胃復安、嗎丁啉、西沙比利等。還可用中藥治療,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特點,結合病因、病理,進行辨證分型治療。
問: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怎樣進行調養?
答:1.消除病因。徹底治療急性胃炎;戒煙戒酒;避免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藥物;治療口腔慢性感染;飲食規律等。
2.多吃軟食。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盡量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細嚼慢咽。避免食用生冷、酸辣和堅硬食品。少食多餐,粗糧細做。(摘自《家庭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