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醫療事故,醫療機構亦應賠償
□王新根
【案情】10月11日,被告江西省吉水縣白水衛生院指派兩位醫生到該縣白水鎮下車村小學進行甲肝疫苗預防接種。在校學生陳軍(9歲)接種后的第二天下午感到腹部脹痛,當日就診后于次日上午搶救無效死亡。后經吉安醫專尸解,確定為中毒性休克死亡。經法院委托吉安市醫學會鑒定,鑒定結論為陳軍被注射的甲肝疫苗質量可靠,陳軍的死亡與接種的甲肝疫苗無直接因果關系,本病例不屬于醫療事故。
【分歧】法院在處理本案時存在二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是本案經鑒定不屬于醫療事故,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種意見是本案雖不屬于醫療事故,但《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使用說明書》上明確記載了接種甲肝疫苗四種禁忌癥:①身體不適,腋溫超過37.5℃者。②急性傳染病或其他嚴重疾病者。③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劑者。④過敏體質者。醫療機構未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操作,應予以賠償。
【簡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由于本案鑒定結論是不屬于醫療事故,根據2002年4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首先此規定與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相抵觸,《民法通則》是基本法,《條例》是法規,基本法的效力優于法規。因此,本案適用《民法通則》有關損害賠償的過錯責任進行賠償更為合理、合法。其次本案陳軍之死雖與接種甲肝疫苗無直接因果關系,不屬醫療事故,但被告白水衛生院在為陳軍接種甲肝疫苗時,未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操作,接種前既未對陳軍進行相應的身體檢查,又未排除陳軍患有禁忌癥的可能性,不符合醫療操作規范,存在一定的過錯,應對產生的后果承擔責任。所以應根據過錯責任大小,給予相應的賠償。
(摘自《醫療事故法律網》)
教你幾招識假藥
□江和平
制售假藥,謀財害人,人人痛恨,但藥品打假除了執法部門努力以外,還需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醫改后,許多人小病不上醫院而直接去藥店買藥,如何用上“放心藥”就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這里給大家介紹幾種鑒別藥品真假的方法。
1.從藥品包裝上識別:正規廠家的藥品外包裝紙質好、圖案清晰、色彩均勻、表面光潔無污物、熒光的字跡及圖像亮麗。造假者用的紙張質量差、外觀較模糊、無熒光或熒光不清。
2.從標簽上識別:正品藥品的標簽上應有藥品名稱、成分、規格、生產批號、廠家、批準文號、商標、用法用量、貯存、禁忌及注意事項等。而假劣藥品的標簽往往印刷粗糙、內容簡單、字跡模糊、打印的生產批號走色浸潤等。
3.從說明書上識別:正品藥品的說明書紙質好、字跡清晰、排版均勻,一般都有生產廠家的詳細地址、區號、電話號碼等。而假劣藥品所用的紙張質量差、字欠清晰、著色輕重不一、排列有誤、用詞不當,甚至有錯別字,有的只有廠名,沒有廠址;有的只有電話號碼,沒有電話區號。
4.從藥品的外觀性狀上區別:正品藥品的內容物顆粒均勻、不易捻碎;假劣藥品則顆粒大小不一,易褪色,易捻碎且捻碎后有淀粉樣感覺。正品藥品有其應有的苦味、香味或臭味,如氯霉素極苦,阿莫西林有大蒜樣臭味;假劣藥品則無味、味淡或有甜味及淀粉樣味道。正品藥品中的分散片口嘗能迅速溶解;假劣分散片則溶解速度緩慢。假劣藥品在距其所標出的出廠日期不久或在其所標的有效期之內,易發生變色、粘連、松片、裂片、沉淀、發霉、腐敗等變化;而正規藥廠的藥品無此現象。只要用心識別,從幾個方面綜合鑒定,基本上可識別出你購買使用的藥品是否為假劣藥品,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