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下懸崖找活路
□薛立凱
做人常有進退兩難的場面,與其夾在中間等死,倒不如別浪費支撐的精力,將全部精神付諸一博。
有個聽來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際,他拉住了半山腰處一根橫出樹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禿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過,給了他一個指點,說:“放!”
既然不能上,既然惟一能夠想像活命的可能途徑已經證實沒可能,半空吊著肯定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
也許可以順著山勢而下,緩和一點沖下去的重力。也許半途能夠有另一棵樹,那么就可以再減掉一次沖力。也許沒有,也許真的得死,但還有一個可能性,也許不會死。
這故事的最大啟發,是人們對未知的態度。
做人常有進退兩難的場面,與其夾在中間等死,倒不如別浪費支撐的精力,將全副精神付諸一博,跌下去會死,但已經無法爬上去了,就算博個萬分之一希望,畢竟還是一線生機。
很多時候,猶豫不決真要比墮落還要消極。我親眼見過不少人就在猶豫不決的邊緣,唉聲嘆氣,半死不活,人恒常處于分裂狀態之下終了一生。這些“慣于凌空”的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自己一臉無奈的表情,和那些多余的自我解釋,但生命總有個期限,誰能跟生命玩角力?
教人跳下懸崖找活路,是不是瘋了?
假如每一回你都當那一次決定的行動是你最后的一線生機,那你可以做到許多他人無法做也無法想像的事。你的生命有自己一套專屬的價值觀,你會有另一個思維足以自由闖蕩的空間。你有自己的精神認知。這也許不能改善你飯菜的味道,但對生命來說,這個精神認知,至關重要。
凌空擺蕩,浪費時間而仍然不會有結果。最后誰都不能在半空中撐上多久,與其使勁保持吊,倒不如趁自己頭腦還清醒,體力還能多賭一次的時候,好好控制自己的命運。
跳下去,不一定就活不了。
(摘自《文化博覽》)
煮石療疾
□含笑
傅青主是清代名醫,尤其擅長診治婦科疾病。一天,傅府來了一位愁眉不展的男子,為年輕的妻子求醫。男子說,他和妻子十分恩愛,幾乎沒有紅過臉。不久前,兩人因事發生爭吵,此后妻子胸脅脹滿,面色晦暗,心情苦悶,嘆息懶言,嗜臥少動,不思茶飯,苔薄泛黃,質暗脈弦,最后竟一病不起。雖已請多位郎中診治,但病情絲毫未減。
傅青主認真地聽完來者的講述,又仔細詢問了一些情況,似已找到癥結所在,徑直走到門外。求診者正在納悶兒,卻見傅青主手拿一個石塊兒重又回到堂中。傅青主鄭重其事地把石頭交給他,說道:“這塊石頭便是藥引。回去之后,你要耐心守候著把它煮軟。”同時叮囑道:“煮時,水不能斷,火不得熄,否則,這石頭煮不軟,做不了藥引。而沒有藥引,貴夫人的病怕是……”
回到家中,這位男子便在妻子的病榻旁邊支起小炭爐,用文火慢慢煮起了石頭。一連數日過去,他片刻不敢消停,雙目熬得通紅。其妻被他的行為感動了,竟支撐著離開病榻,代夫煎石,并催丈夫去問醫生,如何才能把石頭煮軟。
男子又匆匆趕到傅府求教。聽說病人下榻代為煮石,傅青主欣慰地笑了。他對男子說:“你這就回去吧,尊夫人的病已經好了。石頭是沒辦法煮軟的,可是,因爭吵而在她心中郁積的疙瘩,已被你的一腔摯情煮軟了、化解了。”男子告辭回家,果然見妻子病容頓失,神態安然。這個故事中傅青主所采用的方法,中醫稱為“情志療法”,也叫“以情勝情法”。夫妻爭吵之后,妻子突受打擊,郁怒傷肝,致肝失條達,疏泄失職;肝氣橫逆犯胃,脾不運化,從而出現上述諸多癥狀。傅青主根據這種具體情況,讓丈夫煮石以感動妻子,化解了她胸中的郁悶。肝郁既解,脾運亦化,諸癥霍然而愈。
(摘自《當代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