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在供應鏈合作伙伴中的共享和創新是供應鏈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本文以知識鏈模型為框架對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進行研究。根據對原有知識鏈的認識,建立了新的知識鏈模型,分析了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建議框架。
[關鍵詞] 知識創新 供應鏈 知識鏈 模式
現代經濟的發展,生存環境的變化對供應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日益成為約束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的關鍵。供應鏈的存在與發展不只是要增加價值,更重要的是要創造新的價值,而知識創新既是創造新價值的最根本途徑,也是產生和維持供應鏈競爭優勢的最為可行的戰略。
目前,知識管理研究呈現紛繁復雜的局面,理論體系和看法各異,為了克服知識管理研究過于寬泛的不足,人們提出了知識鏈的概念,并把知識管理的核心歸屬于知識鏈的管理。因此,以知識鏈模型為框架對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進行研究,可以對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起到指導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對原有知識鏈模型改進的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建議框架。
一、知識鏈模型
1.知識鏈一般模型
知識鏈一般模型認為,知識鏈是一種知識鏈條,在這個鏈條形的網絡中,企業對內外知識進行選擇、吸收、整理、轉化和創新,形成一個無限循環的流動過程。這種觀點主要側重于企業內部知識從捕獲到創新的過程,并將這種過程抽象為一個無限循環的鏈條。
2.知識鏈改進模型
孤立的知識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組織均呈輻射狀與外部眾多組織發生基于知識流的密切聯系。因此,知識鏈是基于知識流在不同企業主體間及企業內部的轉移與擴散而實現知識的捕獲、選擇、組織和創新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網鏈結構模式。
為了保證知識鏈的正常工作,還必須開展一些輔助活動。知識鏈的輔助活動一般包括:領導、合作、控制、測量,知識鏈的成功運作還需要相應的環境支持,如技術、組織結構及文化等方面。
根據對知識鏈的認識,本文建立了新的知識鏈模型(如圖1所示)。
二、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
對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進行研究的文獻有很多,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本文認為,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有效協同供應鏈成員和外部網絡而開展的創新活動,通過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和服務效果,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優勢。
供應鏈本身就是一個網絡,因此,核心企業在構建供應鏈網絡的同時,實質上也是在進行知識創新網絡的構建,從而形成一個包含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知識流的供應鏈網絡結構。在供應鏈節點企業中建立知識創新網絡,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市場的關聯性
供應鏈成員在市場上的地位影響著它們在市場中的作用,市場關聯性越大的企業之間競爭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同時合作創新的成功率也越大。在競爭轉化為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更關心未來的發展,以及如何通過知識創新來戰勝競爭對手,因此,市場關聯性越大的企業之間合作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場關聯性構造了合作創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統一體。
2.知識的重要程度與知識跟蹤
在知識創新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識環節。企業可以將核心知識之外的相關知識,分配給供應鏈節點企業來承擔,這不僅有利于加快知識創新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綜合各方面的知識優勢,帶來更具競爭力的創新成果。
核心企業要時刻了解相對較新知識的開發,并跟蹤擁有這些新知識和技能的上游供應商或者下游客戶。然后,當時機成熟時,核心企業通過把供應商或下游客戶的設計隊伍與自己的集成起來,就可以實現快速的在新產品中引進這些新知識的目標。這使核心企業可以在前沿新知識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之間進行平衡。
3.文化的一致性與人才知識結構的互補性
供應鏈成員的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是否一致,會直接影響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能否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在建立供應鏈時要充分考慮以上因素選擇合格與合適的供應鏈成員。供應鏈節點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側重點不同,因此人才的知識結構也就有所差異,如果要在供應鏈中建立知識創新網絡,核心企業必須有能力整合這些人力資源,從而可以彌補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企業的知識創新能力。
4.渠道的暢通性
建立在供應鏈基礎上的知識創新網絡,不僅需要保持物流的暢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資金流和知識流的暢通。供應鏈節點企業在網絡中的任何拖延,都將嚴重影響整個網絡的運行效率。渠道的暢通性直接制約著企業知識創新的效率,制約著知識創新成果的先進性。知識創新網絡的建立,實際上就是外部知識內化的一種具體形式,能夠聚集更多的知識源,形成更大的知識內核。
三、基于知識鏈的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系統結構
如前所述,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強調供應鏈成員間能力的匹配。同時,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還必須不斷地尋求外部知識資源,通過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網絡,協調知識創新活動。基于此,本文提出如圖2所示的基于知識鏈的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結構框架。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業供應鏈信息系統
供應鏈上各個企業均是鏈條上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充分利用協同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的便利條件下,實現 ERP、CRM 與SCM有機整合。網絡平臺是知識創新系統運作的技術基礎,其中,以企業內部網為核心,再通過它延伸至外部網和互聯網。增強各企業的信息系統網絡通信處理能力用于與其他節點進行信息共享及供應鏈全局決策中的信息收集,進而實行知識交流和創新,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2.知識處理與發現
知識處理與發現是對供應鏈企業中雜亂無章的知識進行序化的過程。知識處理,主要研究知識條理化、知識標準化和知識分類編碼等。知識發現,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合理挖掘,整合后產生新的知識;知識發現的實現技術專門研究如何從數據庫的大量數據中發現隱藏在其中的規律,具體的實現技術有數據挖掘、決策樹方法、神經網絡等。
3.建立共享知識庫
在供應鏈中,企業間的知識共享應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礎上,內容以顯性知識為主,注重集體知識的交互和傳播。這是因為在供應鏈中企業是知識共享的主體,顯性知識由于其內容明確,易于整理和傳播的特點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業邊界,成為供應鏈企業間知識共享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處于保護知識產權和維護競爭優勢等因素的考慮,由于隱性知識的內容抽象,其潛在價值不易估量,所以供應鏈企業不提倡隱性知識的共享,而趨向于剔除企業獨有知識和核心知識的顯性知識的共享。
4.建立供應鏈知識創新網絡
基于知識創新網絡的創新全過程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最終顧客的所有創新活動和過程。這要求供應鏈節點企業跨越界限,在一起并行協同工作,并要求各節點企業及時收集各合作企業及顧客、特別是關鍵用戶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研究。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網絡體現了來自不同資源和領域的知識跨越空間和時間的整合,有效地彌補了核心組織自身知識的不足,克服了知識供應主體與知識使用主體之間存在的知識缺口。知識創新網絡在協同供應鏈成員的基礎上,通過加強與供應鏈外部組織的合作與聯系,增加供應鏈的知識帶寬,以提高供應鏈中的知識存量與創新能力。
5.人際網絡與環境支持
知識創新系統是一個人機相結合的系統,不同個體、團隊和組織間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的鑲嵌式社會交流關系網絡。完善的人際網絡是保障其正常運作的有效機制。人際網絡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挖掘并激活人腦中的隱性知識,從而使企業知識創新永不停息。
供應鏈中的知識創新取決于成員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供應鏈與內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供應鏈知識創新的外部環境包括政策、法規的支持,物流、保險、法律等服務,科研機構的研究培訓以及競爭者的合作。此外,為了激勵成員企業的內在潛力、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促使他們奉獻可共享的隱性知識。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須輔以靈活和比較公平的激勵機制、有效的知識創新評價體系、具有凝聚力的聯盟文化、柔性化管理模式、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等內部環境的支撐。
實踐表明,供應鏈成員要依靠自身的知識創新能力在競爭中獲得優勢越來越困難,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完善其組織結構,協同和利用供應鏈伙伴關系開展合作創新的企業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環境。然而,知識創新的實施畢竟是一個系統工程,目前,它的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還有許多技術性和非技術性的難題需要解決,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努力,為知識創新的有效實施,以及供應鏈知識創新系統的構建和完善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李 敏:現代企業知識管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2]王 悅:企業信息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Gann DM, SalterA J. Innovation in Project-based, Service Enhanced Firm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0, 29(7~8):955~972
[4]Andreas Pyka.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5(3):152~163
[5]吳 冰 劉仲英等: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價值鏈模型.軟科學,2007,8
[6]王 悅:虛擬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知識共享模式研究.中國市場,2008,2